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
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展开,它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关联着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我们一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种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成为激活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这是音乐家的丰富体验;“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的丰富体验;“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这是文学家的丰富体验。体验越是丰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越是巨大。体验不仅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几样事物在诗人心中成为如此凄美的审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情感浸透、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诸种意象,通过想象生成为审美意象。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婉,都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满纸荒唐言,实在是一把辛酸泪。无论是小说的形象,还是其它艺术形象,都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而审美意象正是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无形影像,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选自《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符合作者的观点的两项是(5分)
A.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包含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
B.艺术构思,就是把审美意象变为客观物象的改造和组织的过程。
C.小说、诗歌等的艺术形象都是艺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
D.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艺术创造活动的终点。
E.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上看,没有艺术创造,就没有审美体验。
小题2:下列不属于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影响艺术构思的一项是(3分)
A.操千曲而后晓其声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收尽奇峰打草稿
D.遍历人生百态
小题3:从文章第一段来看,审美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关联,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审美体验具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蔑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咸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阁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生活所迫,老白只能靠看文昌阁和收字纸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无怨无悔,甘于寂寞,悠然自得。
B.“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一句,体现了汪曾祺作品语言干净利索、淡而有味的特点。
C.老白收到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习题的字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老白对此并不大理解。
D.“孔夫子和欧几里德、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一句,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带有悲剧意味。
E.这篇作品写了一个收字纸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叙事平实,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也不重视高潮的设置。
2.文中描写了不少的乡土风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汪老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文中“和谐”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谈谈“老人”的形象,并探究描绘老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阅读”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容。这是其词源学上的基本含义,我们这里更关注其社会动力学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读者用货币购得各类出版物,然后通过“阅读”方式对它进行消费,从中汲取科技的、文化的、精神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对象,取得工作业绩。一个人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对书刊等出版物消费得越多,消费得越充分,相应地他的素质就越高,他的业绩也就越充分,他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以“阅读”方式消费出版物的人群越大,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就会越强。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这样。
其次,“阅读”又是新闻出版业的一切生命环节的相对终点和归宿。生产新闻出版物的出版业的各个环节能否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关键在于“阅读”这种消费方式的存在;能否在空间上扩张、在时间上膨胀,关键在于“阅读”这种消费方式的拉动。阅读的状况如何,最终会决定一个国家出版产业的兴盛或衰落。“图书的本质在于以阅读吸收知识为目的”。法国政府将国家主管出版的机构叫做图书与阅读局也是十分有见地的。
在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除衣、食、住、行之外,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者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阅读”是以吸收为前提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文化力等方面的角逐和较量最终将取决于你的国民在多大程度上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02年年底公布的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指出:“”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而言,有多少公民具备最高的第五级阅读能力,是考察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看,下列对“阅读”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看并领会书籍报刊的内吞。
B.“阅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农柏吏要标志。
C.“阅读”是新闻出版业的一叨生命环节的相对终点和归宿。
D.“阅读”是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下列对“阅读也应该成为或者说是正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依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
B.阅读将通过对新闻出版业的拉动,来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C.信息时代,国与国各方面力量的角遂和较量,最终将取决于国民在多大程度上把阅读作为自己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D.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将是那些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的人。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阅读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体现的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B.作者对“阅读”的理解着力于“阅读”的社会动力学意义,却完全掘弃了其语言学的意义。
C.“图书的本质在于以阅读吸收知识为目的”,可见阅读是衡量图书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
D.当阅读真正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时,新闻出版产业可能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由产业配角进入到产业骨干行列。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入褒禅山
汪明松 ①我是在德保团长和宝喜政委做伴下走进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的褒禅山的。
②那日,天空密布的阴霾仿佛凝固成无垠的水泥板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三伏酷暑,天阴闷热。我们下车走上几步,淋漓大汗湿透了衬衫,黏胸粘背,难受得人人用手前拽后扯。步行不到200米有一平旷之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赞誉的“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巨型塑像,竖立平旷之地中央,傲骨挺立,浩气凛然。
③王安石塑像后就是褒禅山。山上丛林苍翠葱郁,雾气氤氲,怪石嶙峋,山势陡峭。与其他名山相比,褒禅山奇特之处在于只见满山突兀怪石,不见泥土,树木全都生长在石头缝里,当地人称满山石抱树,满山树抱石。山下是闻名遐迩的华阳洞,洞口左右两侧的墨玉石碑上,分别镌刻的是当代大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天下第一名洞”,以及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手书的“华阳洞”。952年前,王安石在褒禅山下华阳洞口所见侧出之泉,千年不涸,至今依然从洞口岩石缝隙潺潺流出。洞前有座造型别致的多孔小桥,与登山入洞之路相连;桥下泉水汇集成潭,清澈见底;潭面弥漫雾霭,缱缱绻绻地飘出山林。伫立洞前潭边,阵阵沁人心脾的山风扑面而来,距潭一步之外是炎炎夏日,向潭边跨入一步便感到秋天的清新凉爽,仿佛置身梦幻仙境。
④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我们于是没有登山访古览胜,没有攀崖倾听蝉鸣鸟语,没有倚树吮吸森林氧吧,没有步入褒禅寺大殿缄默无言表虔诚,没有跪拜寺后高塔求得前程好运,径直兴致勃勃地走进华阳洞,探寻洞内奇伟、瑰怪、险妙绝境。
⑤我们弯腰侧身低头,顺洞势走走停停,缓慢前行。或共赏洞壁岩石刻着的历代文人雅士字画,或被洞内奇形怪状重重叠叠的灵石吸引;或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倒挂如织女晾纱,藏首露美人鱼尾,卧岩龙腾虎跃,直立宛若擎天一柱。洞内摩崖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西域高僧之特征。
⑥洞,越走越深,越走越险,越走越寒,越走越诡谲。遽然,洞内陆路被一条河阻断,大家只能乘一叶小舟,手拉纤绳渡河。此河,是洞中千百条汩汩淌出的溪流汇聚而成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得河水一片色彩斑斓。我侧身掬起明净冰寒的河水,浑身倏地有一种透心的凉爽。
⑦过了这条河,华阳洞豁然开阔了许多。我们随洞曲折迂回,不断发现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通。借手电光束,望洞上之洞高远莫测,望洞下之洞如渊万丈,望洞之岔洞深邃不知尽头,但闻得洞内泉水声哗哗作响。我们深入洞中八九百米处,见右旁石壁刻有“荆公回步”四字,方知晓王安石当年探洞由此折回。后来,王安石在他的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里,对自己半路返回,没能坚持到底,严加自咎,懊悔莫及,终感遗憾。他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借景抒怀,着重强调无论治学或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不避险远,不畏劳苦,锲而不舍。
⑧我们从后洞行至前洞,沿先哲折回之路继续前行,离“荆公回步”不远处,一块巨岩上雕刻着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使我想起王安石两度为北宋宰相,锐意革新,坚持变法,关切民生疾苦,推行新政,力图富国强兵,其政影响深远;两度宰相被罢,保守派执政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革新失败,归隐钟山,忧愤成疾而卒。
⑨出华阳洞,我们才知洞深1600米,内有十大景区,102个景点。走在崎岖的下山山道,褒禅山芳草萋萋,树木葱绿,林立怪石湿湿漉漉,空气清新,心旷神怡,我总觉得王安石与褒禅山有缘。也许,褒禅山因王安石名扬天下,王安石因褒禅山名垂千古。后来人,应学先哲为实现远大抱负不懈奋斗之精神。
1.请结合文章,联系相关知识,说说王安石的“三不足”具体表现了他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说“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请联系上下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洞内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虽是游记,却也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游而有感,请你具体说说,作者都产生了哪些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铳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即文学经典的儒、道性根源。
B.很多文学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是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导向与规范。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与范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也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B.《归园田居》《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C.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深厚影响。
D.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通过长期潜移默化沉淀为文学经典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文学经典的跌宕浮沉之中,潜在地左右着评判标准的历史变动是不同的时代里文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际遇。
C.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成为文学经典作品的是那些在审美意识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
D.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