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3题。
???????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堪母驱使??????不堪:不能胜任
B.好自相扶将??????扶将:搀扶
C.感君区区怀??????区区:真情深挚
D.性行暴如雷??????性行:性情
2.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既若见录???既克,公问其故
B.且暂还家去???年且九十
C.小姑始扶床???始而不解,继而恍然
D.不久当归还???何当共剪西窗烛
3.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部分主要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惜别。
B.一段详写刘兰芝离家时的打扮,运用夸张性的铺排手法,显现她的美丽奢华。
C.兰芝是一位谦逊、通情达理之人,在被婆婆无理休回家时,仍能显现她的美好品德。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既写出夫妻恩爱,又增强了抒情性,此景令人同情、愤慨。
参考答案:1.B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B.而傅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C.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料想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隐藏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10分)
(1) 翻译: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4分)
译文:??????????????????????????????????????????????????????????????????????????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译文:??????????????????????????????????????????????????????????????????????????
(2) 用斜线(/)给文中画“???”的文字断句。(2分)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虞,忧虑,担忧。
小题2:第①句原文已说“未足深畏”,第③句讲的是郑仲辨个人情况,且只是“几至于甚病”。
小题3:说“他并不在意”,不合文意。
小题4:略
参考译文:浦阳县的郑仲辨先生,他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般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疹子快要成熟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长成熟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轻点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平常人看得清将会发生的事,平常人也能处理掉,在情势上看来即使很危急,但并不值得很惧怕。只有萌芽在让人不会担心之处,又隐藏在让人看不到的苗头之中,平常人却以开玩笑的态度去轻视它的那些事,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就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长久处于平民地位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重复
B.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项王默然不应
B.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 ①无能为也已??????????????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像《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像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 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的。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 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 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者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为不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贤不恤军事恤:忧虑,担忧
B.谢其钱货谢:谢绝,推辞
C.故干禄不为贪干:求取,追求
D.称己不疑伐伐:夸耀,炫耀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分别表现皇甫规“有威望”、“讲操守”的一组是 (???)(3分)
A.①羌人闻之,翕然反善②恶绝宦官,不与交通
B.①广设方略,寇贼悉平②上书荐如郎将张奂以自代
C.①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②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D.①相劝降者十余万②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羌大举进攻安定城,皇甫规此时虽为平民百姓,却能大胆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边疆战事的看法,自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人生。
B.皇甫规调动西羌骑兵一起讨伐陇右,中途军中发生瘟疫,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羌人营帐巡察看望将士,三军为之动容,敌人也为此派使请降。
C.在作者看来,皇甫规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能有立足之地,一是他能准确审视自己的才能,果敢地投身仕途,二是他看到更贤能的人,能不图虚名,主动让贤。
D.面对自己遭人诬陷的情形,皇甫规无所畏惧,上书皇帝,据理力争,摆明事实,为自己洗罪名,辩曲直。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3分)
?????????????????????????????????????????????????????????????????????????????????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4分)
?????????????????????????????????????????????????????????????????
(3)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谢:感谢,酬谢。
点评:“谢”,是古今异义词。词的古今异义,古今传承的义异词同指的是由于词义的新陈代谢使古今词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还得把其放在具体的句子中。
小题2:试题分析:B中①表明皇甫规有谋略。C①表明皇甫规爱护将士;②表明皇甫规英勇善战。D②表明皇甫规正直无私。
点评: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解答可用排除法。做题时一般依次对所给的信息选项逐条辨析,但对无把握的信息可以先放下,在所给的五六条信息中,一定有干扰最小的错误项,先以此为突破点切入选项,一般就能排除一两项了,然后比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作重点辨析。这样可以减少纠结,提高时效,保证准确度。
小题3:试题分析:“无所畏惧”与原文不符。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要认真将题肢与原语文对照,注意时间等相关内容的前后顺序。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分析或概括的错误往往只在某一小点上,主要是顺序的颠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也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有的只是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小题4:试题分析:(1)句重点注意 “并”“堪”“倚恃”的翻译:并,都,一起;堪,可,能够;倚恃,依仗权势。(2)句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注意“货赂”“诮让”“相属”的翻译:货赂,用财物贿赂;诮让,责备;相属,相接连,相继。(3)句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同时这个句子也是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主语补上去。
点评:在翻译题中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参考译文
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县人。永和六年,西羌大举侵犯三辅,包围了安定城,征西将军马贤统率各郡部队攻打羌人,但是没有取胜。皇甫规这时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轻视不忧,判断他一定会失败,就给朝廷上书陈述了马贤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消灭。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派他率领八百名兵士,同羌人交战。皇甫规斩杀好几个敌人的首级,贼寇于是撤退。
太山的贼人叔孙无忌侵犯扰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伐贼人但没能平定他们。官府特地征召皇甫规,任命他担任太山太守;皇甫规到任后,布置采用了很多策略计谋,强盗贼人全被平定。到了冬天,羌人继续大举聚合,朝廷为此担忧。三公推举皇甫规担任中郎将,拿着符节监督关西部队,打败了羌人,斩杀首级八百多。羌人各部敬服皇甫规的权威信誉,相互规劝投降的人有十多万。第二年,皇甫规就调动羌人部队一起讨伐陇右,但是道路断绝,军中发生大瘟疫,死亡的人占到十分之三四。皇甫规亲自前往军中营帐,巡察看望羌人将领士兵,三军全都感动喜悦。东羌于是派出使者前来请求投降,凉州恢复交通。在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贿赂强取钱财,声名狼藉,凉州刺史、汉阳大守都年老昏庸不能胜任职守,却全都依仗权贵势力,不遵守法度。皇甫规到达州界,全都逐条上奏他们的罪状,有的免职有的诛杀。羌人听说了,聚合起来归附朝廷。
皇甫规担任官职好几年,手持朝廷符节担任大将,统率大军建立功业。回到故乡督察军政,既没有树立什么特别的私恩,又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并且又厌恶宦官,不与他们交往联系,于是皇宫内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皇帝接连不断地下诏书,批评责备皇甫规。皇甫规担心不能免去灾祸,上疏自我申辩说:“有人说臣子我暗中贿赂各支羌人,送给他们金钱财物。假如臣子给的是私人财物,那我家中没有够一担挑的粮食;假如用的是官府财物,那文书账簿很容易审查。按照臣子愚笨迷惑的认识,就算真像诬陷我的人说的那样,前代朝廷还曾把宫女送给匈奴,把公主嫁给乌孙。现在臣子仅仅花费一千万,就使得反叛的羌人归顺,这是贤能臣子的谋略,军事家推崇看重的事情,又有什么罪过,哪里违背了义理呢?现在遭遇到这样的诬陷,我感到深深的耻辱。《左传》上说过‘鹿将死时不再挑选优美的声音’,谨此冒昧地呈报这些。”
皇甫规被征任为度辽将军,他到军营几个月后,给皇帝上书,推荐职位低于自己的中郎将张奂来代替他。在推荐书中说:“臣子听说人没有长久不变的风俗,但社会秩序有安定动乱之分;军队士兵没有强大弱小,但将领才能有高明低劣之别。我观察到中郎将张奂才能谋略都很优异,应该让他担任主帅,来满足人们的希望。朝廷如果还认为我适宜充任军事的职务,我希望求得一个冗官,来做张奂的副手。”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以张奂代替他为度辽将军,皇甫规做使匈奴中郎将。
论说:孔子说“一个人说话不惭愧,那他做起来就不容易”。考察皇甫规说的话,他的心中不惭愧呀!他审查了自己的觉得有能力就去追求官职,看到有更贤能的人就把职位让给他。所以他追求官职不是贪心,而让出官职也不是为了求得谦虚的名声;称赞自己不担心被怀疑是自夸,让位给人也不担心被人说成送人情。因此他能够在征讨戎狄中建立功业,并在国家动乱中保全了自身。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敬之属尽害之属:类
B.乃短贾生曰短:诽谤
C.故贾谊以此讥上讥:指责,非难
D.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卒:最终
小题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贾谊)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②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③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④谊追伤之,因以自喻??????⑤文帝思谊,征之??????⑥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B.读书人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而绛侯、灌侯等人却认为贾谊学识浅薄。
C.贾谊曾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都一一实行。
D.文帝向贾谊问及鬼神的事,被贾谊的回答所折服,认为自己的见识不如贾谊。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审查,以确定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讥”的意思应是“规劝”。
小题2: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内容能直接说明贾谊才学优异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查。不难发现,④写贾谊因为遭遇同屈原相近而悲伤,⑤写汉文帝思念贾谊,又让贾谊回到身边,⑥是介绍贾谊的后人:都不合题干要求,故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小题3: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文字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汉文帝刚刚即位,都一一实行”。原文是,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何异于”译为“同什么相比,有什么不同”,“而”作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第(2)句中的“参省”译为“检查自己”;“乎”同介词“于”,表动作对象,译为“对”;“知”即智慧。第(3)句中的“兵”即兵器;“云集响应”和“景从”应分别译为“像云那样汇集,像回声那样呼应”和“像影子一样跟从”。第(4)句中的“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不知道句读”。
【参考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后来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贾谊的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缅怀屈原,因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鵩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鵩鸟的外形跟猫头鹰一样,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一年多之后,文帝思念贾谊,就把贾谊召回京城。到了之后,就进去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后来)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之前,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国家的制度比较宽松。贾谊多次上疏皇帝,陈述他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设。当时,丞相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有人告密说周勃要谋反,于是周勃就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最后证明周勃没有谋反一事,就让周勃的爵位和封地重新恢复。贾谊通过这件事去劝谏汉文帝,汉文帝完全接纳贾谊的观点,并按照礼节对待大臣。
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
刘向说:贾谊对三代和秦朝之所以太平和暴乱的原因相关论述,十分的得体,切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可能比他高明多少。假如当时能够被重用,他必定能建立伟业,但是他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这是十分叫人悲痛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