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既:既然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二千石信有罪矣信:确实
D.司徒辟为侍御史辟:征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公其深计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D.不愿以刑罚相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4分)
(2)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既:已经
点评:“既”是一个常见的时间副词,初中、高中多次学过,《曹刿论战》中就有“既克,公问其故”的句子,学生很容易答出题目,难度较低。
小题2:
试题分析:A、( 在?被动)B、(率领?从) C、(表婉商语气?代词它)
点评:A、B两项比较简单,C项中,第一个“其”比较难,是一个用于句首,表示商量口气的词语“还是”,高中阶段,我们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吾其还也”这样的句子,学生能知道这句话,就能判断出。
小题3:
试题分析: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是主要是皇帝的原因,原文中有“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这样的句子
点评:难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重点句子,在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应该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1)秽恶:词类活用,污秽丑恶的人,虽:即使,生:活着
(2)服:劝服,相:你们,荣:使动用法,加:施加
点评:整体难度较大,尤其是第二题,“服”是一个难点,“相荣”更难。
【参考译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用赏赐爵位和俸禄的方式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醉白堂记??【宋】苏轼
⑴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⑵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 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⑶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⑷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小题1:(4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2分)“此公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分)“此乐天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2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虽然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但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而实近,似泛而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小题4:(2分)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概述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个“此”指代:韩公能平定叛乱、安抚国家;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1)由原文“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可概括出来。(2)由原文“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可概括出来。
小题2:“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是明显的排比手法,此句意为:看淡得失,忘记祸福,混淆贵贱,等同贤愚。可见其崇高的品质。
小题3:无“否定恬退之趣”的意思
小题4:生前未能满足韩公作记的要求,可见“遗憾”之情;叙写韩公的高尚品行,可见“敬仰”之情;对国家、对他人都了无私心,但这样的好人还是“走”了,(泣而书之)可见其“悲伤”之情。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韩公的崇高品质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对当代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二、题目设置较好,考查全面,有归纳概括题如第一小题;有表现手法题,如第二小题;有思想情感题,如第四小题。三、两个文言文阅读文段,不是简单的重复,本文段重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难度明显加大,两个文段相辅相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 文苑》,有删改)
【注释】①琴:指嵇康的《琴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或怪之 奇怪
B.此子宜置丘壑中 放置,摆放
C.仲堪有目病,固辞 坚固
D.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 欺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3分)
A.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挟飞仙以遨游
B.仲堪乃从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恺之因致其情因坐法华西亭
D.皆其深所珍惜者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顾恺之“画绝”和“痴绝”的一组是(3分)
A.①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②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
B.①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C.①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②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D.①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顾恺之博学而有才气。他绘声绘色地向人描述会稽山水的状貌,以“渐入佳境”妙释自己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的原因。
B.顾恺之特别擅长人物画,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恺之画人物最重视点睛,认为眼睛最能生动逼真地表现人物。
C.顾恺之画像善于点染衬托。他画谢鲲像,“在石岩里”;画有目病的殷仲堪,“明点瞳子,飞白拂上”。
D.顾恺之吟咏诗赋,自以为具有先贤的风制。他曾在月色下长声吟咏,受到邻居谢瞻的捉弄,恺之自力忘倦,一直吟咏到天亮才停下。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3分)
答:???????????????????????????????????????????????????????????????
(2)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4分)
答:????????????????????????????????????????????????????????????????
(3)窃取画,缄闭如旧以还之。(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固,坚决。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A.用/来; B.于是,就/却; C.趁机/于是; D. 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点评: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小题3:试题分析:C(①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善点染;②被人捉弄而不知,呆傻。A①能表现其“画绝”,②表现其狡黠的一面。B两句均表现其“痴绝”。D①表现其“才绝”。)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画绝”和“痴绝”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顾恺之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画绝”和“痴绝”,有的可能只体现“画绝”和“痴绝”中的某一方面。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4:试题分析: A“总是从根部开始吃甘蔗”有误,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末端吃到根部。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还”指回来,“状”是指状貌,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深”是非常,“重”是推重的意思,“未之有”指从来没有,这三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3)这个句子中“窃取”指偷走画,“缄闭如旧”是像原来一样封闭好的意思,这两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1)(治理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