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19 14:17: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小题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
小题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云对宿”与“月相寻”很容易确定拟人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联“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的内容,再结合注释①中“罢官后常到此游憩”就可揣摩出诗人这样说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 (其一)
(宋 )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注: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不难,只需从第一二句中筛选即可得出答案。回答第二问,要根据景物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山是晓山,雾是横雾,水是远水,沙是平沙,而这一切又都是“淡淡”和“茫茫”,抓住了这个特征,答案就好总结了。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重点在抓住此句的上句“安得绿蓑青笠”。作者是在观看画作之后产生此种想法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向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小题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意境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
小题2: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江上雨蒙蒙,江岸草萋萋,鸟儿徒自啼鸣,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即  事
夏完淳[注]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小题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结在一起。
小题2: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小题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小题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问的很明确,问什么答什么就行了。诗句的意思是,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从此看应是傍晚时分的景象。这一景象的描写,采用了视听相结合的手法。也就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小题2:试题分析:“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这是律诗的尾联。“征人流泪”的原因应就以上的诗句来逐一梳理。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