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日:“?????????????????,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论语》)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弘毅、仁、遥想、公瑾、纶巾等。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小题1:诗中用哪些意象来表现诗人是“暮” 过山村的?(3分)
小题2: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小题3:结合诗的最后两联,分析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落日、初月、烟火(各1分)
小题2:勾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道题难度不大,考生通读全诗,找出能体现晚上的意象就可以。“落日”,太阳落山了;“初月”,月亮刚刚升起来;“烟火”,晚饭的炊烟,这些意象都能体现出晚上这个时间。
小题2:
试题分析:“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首联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小题3:
试题分析: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望江桥示萧谘议、杨建康、江主簿
南朝·梁??何逊
夕鸟已西度,残霞亦半消。?
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
尔情深巩洛①,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释】①巩洛:河南洛阳一带,此处代指京城。
小题1:请简析“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在诗中的作用。(4分)
小题2:“尔情深巩洛,予念返渔樵”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点明因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又倍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旅人”一联点明远望而生忧思,寒江寂寥,倍增羁旅落寞之感。此联情景相映,后半的归隐之叹由这旅人忧思生发而出,故此联实为由上半的写景过渡到下半的抒情的桥梁。
小题2:
试题分析:“尔情深巩洛”,写三人对京都眷恋情深。西晋潘岳有《在怀县作》诗二首,其二云:“信美非吾土,祗搅怀归志。眷然顾巩洛,山川邈离异。愿言旋旧乡,畏此简书忌。”潘诗抒发了对首都洛阳的怀恋之情。而何逊此诗中的“巩洛”实指梁朝的首都建康。南朝人虽偏安江左一隅,但仍喜以中原的地名来称呼其地,更何况南方还设立了不少北方的侨置州郡。如东晋时号荆州为“陕西”,刺荆州曰“分陕”(参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陕西》)。何逊诗中这类例子也不少。如《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昼悲在异县,夜梦还洛汭。洛汭何悠悠,起望登西楼。”《赠江长史别诗》:“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初发新林诗》:“回首泣亲宾,中天望宛许。帝城犹隐约,家国无处所。”洛汭、宛许这些中原地名在何逊诗中都用来指建康一带的京畿地区。又其《赠族人秣陵兄弟诗》云:“洛令初解巾。”题下注:“何思澄为秣陵令。”显然诗人径以“洛(阳)令”代指“秣陵令”。《范广州宅联句》诗中范云诗云:“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也是以洛阳指京都建康。联系诗题可以推想,此诗当作于建康,题中三人也都是供职于建康者。诗人此处的言外之意是,诸君宦情不薄,而我却毫无恋栈之意,一心归隐江湖。“尔情”和“予念”适成鲜明对照,形成反衬。何逊诗中发抒怀归之思的诗句触目即是,如《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伊余本羁客,重睽复心赏。望乡虽一路,怀归成二想。”《赠诸游旧诗》:“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时见睥睨荣利、耿介自守之意,是即梁武帝所谓“何逊不逊”。最后一联以陈述对归隐的向往作结。怎样才有机会得遂志愿,分道扬镳,摆脱这游宦羁旅的生涯?这一问题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渴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①弃捐:抛弃,抛开。
小题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小题2:请结合诗中语句简析本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2分)。胡马在北风中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本来是想表达人的感情,现在却以“胡马”和“越鸟”比人,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手法。这种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妇说: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