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③反坫: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小题2:从该选段看,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认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 “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君子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致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沅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毋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 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幕僚。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遽期其水乳遽:突然
B.斗斛满则人概之概:刮平
C.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他
D.余以名位太隆隆:高、盛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列举自己和树堂两人的例子,意在劝说沅弟,希望沅弟能自我反省,对人谦和。
B.曾国藩引用管子的话来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因而提出“自概”的方法。他认为“清、慎、勤”不适合自家情况,于是改为“廉、谦、劳”三字。
C.从面色、言语、书函、仆从随员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沅弟实际上是一个性情骄横、办事欠考虑的人。
D.中兴名臣曾国藩,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表现在其军事能力和学术思想方面,也表现在“修身、齐家”方面,从这封家书中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遽:马上、迅速。
小题2:B.“不适合自家情况”这一说法文中并没有提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采(节选)
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①;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②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③,五音比而成韶夏④,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孝经》垂典,丧言不文⑤;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⑥,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节选自《文心雕龙一隋采》)
注:①《论语·颜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去了毛的皮革。②质待文:这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又一个方面。③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的花纹。黼:半白半黑的斧形。黻:半黑半青的两个“己”字形。④五音:官、商、角、徵(?zhǐ)、羽,指作品的声韵。包括《乐府》篇“声为乐体”“诗声日歌”的“声”,和《声律》篇讲的宫商声韵。比:缀辑。《韶(sháo)》: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⑤丧言不文:指哀悼父母的话不应有文采。《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yī),礼无容,言不文。”⑥五千精妙:即《道德经》,因它共有五千多字。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性虚而沦漪结???????????????结:集结,形成。 ??
B.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资:本质,原本。 ??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名:显著,明显。 ??
D.神理之数也??????????????????数:定数,必然。
2.下列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
B.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C.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D.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3.下列加粗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②夫水性虚而沦漪结 ??
B.①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②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
C.①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 ?????②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D.①绮丽以艳说 ?????②藻饰以辩雕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
B.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为情志服务。 ??
C.文学艺术创作的道路有三种:第一是表形的创作;第二是表声的创作;第三是表情的创作,是依靠各种不同的性情而成的。 ??
D.刘勰认为体会《孝经》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就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了。
5.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A
4.D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①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②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
注:①耿纯:东汉著名的开国功臣。王莽死后,李铁兄弟专权,耿纯不愿在长安当官,以骑都尉官职来到河北巨鹿。②郊遂:古代都城外百里为郊,郊外百里为遂,也泛指郊野。
小题1: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小题2:
下列句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初平中,以众随太祖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典)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备望见救至,乃散退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小题3: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⑤自请愿徙诣魏郡?????????????????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小题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小题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3分)
(2)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4分)
(3)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
C ??
小题:
D ??
本题解析:
小题:
效法)?
小题:
A.跟着,介词/用,介词;B.跟,介词/和,连词;C.如果,连词/你,代词)???
小题:
②④⑤⑥全都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精神,①太祖对李典的赏识?③太祖给李典布置任务)???
小题:
“升迁为青州刺史”只是因为“从平兖州诸县有功”)?
小题:
无
附文言文译文:?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山东金乡县人)。李典跟随父亲李乾,有特殊的气质。把几千家门客都会聚在乘氏。初平年间,率领军队跟随太祖在寿张打败了黄巾军,又跟从太祖攻打袁术,出征徐州。吕布叛乱,太祖派遣李乾回到乘氏,到各县安抚民众。吕布的别驾从事史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一起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就杀掉了他。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统帅李乾的军队,与各位大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典跟从太祖平定诸县有功,逐渐升迁为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职为颍阴令,做了中郎将,统帅李整的军队。魏书说:李典年少时就好学(不宜解释成学习,因为后面有“兵事”),不喜欢军事,于是从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太祖爱惜他的文才,所以把治民的政务交给他让他尝试着管理,升迁为离狐太守。?
当时,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抵抗,李典率领宗族及家兵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队。袁绍被打败,任用李典为裨将军,驻扎下来安抚百姓。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让李典和程昱用船运军粮。正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上,断绝了水上通道,太祖命令李典、程昱:“如果船不能过,下策只有走陆道。”李典与各位大将商议说:“高蕃的军队装备少,倚仗水上便利条件,有松懈的思想,攻打他们一定会取胜。军队不必受皇宫控制,只要对国家有利,独自掌管也是可以的,应该赶快攻打他。”程昱也认为对。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打败了他,水路得以畅通。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了叶地,太祖派李典跟从夏侯惇抵御他。刘备有一天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于是率领军队追击。李典说:“敌人无故退兵,我怀疑一定有埋伏。向南走的道路狭窄,草丛树木很深,不能追。”夏侯惇不听,和于禁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等果然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作战不利,李典前往营救,刘备见到救兵到了,这才撤兵。李典跟从太祖围攻邺县,邺县被平定。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攻打管乘,都大败他们。升迁为捕虏将军,被封为都亭侯。李典的宗族私家军队三千多家居住在乘氏,自愿请求迁徙到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想效法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愚笨怯弱,功劳小,可是封爵宠爱优厚,的确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再加上征战讨伐还没有停止,应该充实都城附近地区,来控制四方,我不是效仿耿纯。”于是把自己的部下以及宗族一万三千多口迁移到邺县居住。太祖赞赏他的做法,升迁为破虏将军。李典与张辽、乐进驻扎在合肥,孙权率兵包围他们,张辽想遵照太祖的指示出来应战。乐进、李典、张辽一向都不合,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李典情绪激昂,说:“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你的计策怎样,我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吗! ”于是率领军队和张辽一起打败孙权使之逃跑。?
李典喜欢学习和问难,以温文尔雅为贵,不与诸将争功劳,尊敬有才的士大夫,谦恭唯恐做得不够,军队中称赞他是忠厚之人。三十六岁去世。
????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