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 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小题1】诗的颔联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之情感的?(4分)
【小题2】颈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6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①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颔联写别后情形,“儿女大”可见离家时日之久,“弟兄孤”显手足之情深。颔联写别后情形,兄弟一别数年,天各一方,表现了无限思念之情和感叹光阴流逝的惆怅之感。“儿女大”本是值得欣慰的,但儿女已大,“儿女大”见出诗人离家时日久,弟兄却不能相聚,又不免令人伤感和遗憾。“弟兄孤”显手足之情深,一个“孤”字把骨肉不能团圆的孤单寂寞描写得淋漓尽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颈联触景伤怀,将自己孤寂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小题1:“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小题2:
试题分析:
第一首: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第二首: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沈腰:腰围减损。潘鬓:指中年鬓发早白。庙:宗庙。古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之处所。教坊:古官署,司宫乐。宫娥:宫女。
小题1:词中哪两句最能表现作者被俘的含悲饮恨生活?(2分)
小题2:上阕最后一句“几曾识干戈?”在整首词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3:宋苏轼在《东坡志林·卷四跋李主词》中说:“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读了苏轼的这段话,联系本词,你认为李煜这首词是辞别太庙时所写还是沦为臣虏之后所作?简述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小题1:
本题解析:小题1:“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表现了作者被俘后的含悲饮恨生活。
小题2:承上启下;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3:沦为臣虏后作;因为若没有受臣虏之苦,哪来“沈腰潘鬓消磨”的感受?“几曾识干戈”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由此可见是沦为臣虏之后所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 杂 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著:吹拂
此诗在写景抒情方面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将近寒食,春雨绵绵,芳草萋萋,春风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2、对《上邪》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A、全诗虽仅有三十五个字,且多是直白的口语,语言简短质朴,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B、“我欲与君相知”的“君”是对男子的美称,由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借女子的口吻来写的。 C、全诗以愉悦而激动的笔调,歌颂了如火山爆发一样炽烈而忠贞不渝的爱情。
D、我国古代写爱情的诗歌,一种是用曲折的笔法写出回肠百转式的爱情,一种是用奔放的笔法表现火山爆发式的爱情。《上邪》属于后者。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