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既:已经
B.将焉取之之:指代土地
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厌:厌烦
小题2:下面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焉:代词。哪理。
小题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行装
B.宴请的客人行装
C.宴请的客人使者
D.招待过往的出使的人
小题4: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厌:满足
小题2:以,介词,把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致:转告
B.力专则难图也图: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克:克服
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莫大于河北
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明公不取而伐荆州
C.绍以宽厚得众心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
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乃许谭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 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③ 使谭、尚自相敝
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⑤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兵 革 败 于 外 谋 臣 诛 于 内 兄 弟 谗 阋 国 分 为 二?连?年?战 伐 介 胄 生 虮 虱?加 以 旱 蝗 饥 馑 并 臻 天 灾 应 于 上 人 事 困 于 下?民?无?愚 智 皆 知 土 崩 瓦 解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3分)
??????????????????????????????????????????????????????????????????????????
②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调动记忆,结合对字形的分析,联系语境考察。但大多可采用简捷有效的“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C项的“克”是“攻下,战胜,打败”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本题中,A项的“于”都作介词,但前“于”表动作对象,相当于“向”;后“于”表比较,相当于“比”。B,项的“而”都作连词,都表转折,相当于“却”。C项,前“以”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后“以”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D项,前“乃”作动词,表判断,“是”;后“乃”作副词,相当于“就”。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而①是郭嘉提出放弃攻打邺城,应去攻打荆州的建议;③是曹操认为不用此时攻打袁尚;⑥所讲之事发生时曹操已经开始攻打袁尚:它们都不属于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
小题4: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与事情发生有关的人物、时间和地点。本题中,B项的错误在于:不只辛毗一个人主张,还有荀攸。
小题5: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要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题中,对称性词语“兵革败于外”和“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和“国分为二”、“天灾应于上”和“人事困于下”等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民无愚智”后可断可不断。
小题6: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使”是“假如”之意;“息”是“平息”之意。第(2)句中的“穷”是“困窘”之意;“敝”是“疲惫”之意;“无异”后省略的“于”的意思是“同、跟、和”。
【参考译文】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不久,袁尚果然亲自率兵攻打袁谭,大败袁谭。袁谭逃到平原,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救。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心意。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平定他,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荀攸说:“目前,天下正争斗激烈,而刘表坐守江、汉之间,可知他没有占有四方兼并天下的大志。袁氏家族占据四州土地,有兵马数十万,袁绍因为品性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相处融洽友爱,这样来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的灾难就不能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结怨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再想谋取就困难了。应该趁他们内斗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去。”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过了几天,曹操又打算先平定荆州,让袁谭、袁尚互相削弱。辛毗观察曹操脸色,知道他又改变主意,就去告诉郭嘉。郭嘉报告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是否一定可信?袁尚是否一定能被攻克?”辛毗说:“您不要问是可信还是有诈,只应直接来看整个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今,袁谭忽然向您求救,其情形表明他已走投无路;袁尚看到袁谭陷入困境,却不能一举攻破袁谭,说明袁尚也已智穷力竭。那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内讧,国分为二,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里都长出虱子。再加上旱灾蝗灾饥荒同时发生,上有天灾相应,下有人祸困扰,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百姓,都已知道袁氏统治将要土崩瓦解。这正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凭您的威势,对付处于困窘境地的敌人,攻打疲惫的敌军,同疾风吹落秋天的树叶没有什么差别。上天把消灭袁尚的机会赏赐给您,您不去进攻,反而要讨伐荆州。荆州年丰民乐,没有灭亡的征兆(没有机会可供您利用)。现在,利用袁谭的求救而去援助,没有比这更有利了。况且四方的敌人,没有比占据黄河以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您平定黄河以北后,就军威大盛,震动天下了。”曹操说:“好!”于是,答应出兵救援袁谭。
冬季,十月,曹操进军到达黎阳。袁尚听到曹军渡过黄河的消息,就解除了对平原的包围,撤回邺城。袁尚部将吕旷、高翔背叛袁尚,投降曹操。袁谭又暗中刻好将军的印信,送给吕旷、高翔。曹操知道袁谭并非真心归降,便给儿子曹整娶了袁谭的女儿(娉: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用此来安抚袁谭,然后率军回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鑱,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 ,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 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选自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1)微行入古寺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B.(1)而目不可开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C.(1)史噤不敢发声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D.(1)使史更敝衣 (2)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2.与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左忠毅公在风雪天“微行入古寺”,发现了“伏案卧,文方成草”的史可法,当即“解貂覆生,为掩户”,表现了左忠毅公爱才之心。
B.对史可法,左忠毅公不仅“呈卷,即面署第一”,而且“召入,使拜夫人”,并断言“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则表现了他具有知人之明。
C.从“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句可以看出,“逆阉”对左公用刑之酷和左公面对酷刑的意志之坚。
D.“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表现了左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并对史可法给自己平反昭雪寄予厚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D
4.(1)你再轻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收天下之兵(士兵)
B.以愚黔首(愚弄)
C.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D.振长策而御宇内(通“震“,震动)
2.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作《师说》以贻之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3.下列划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养生丧死无憾——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不耻相师——以弱天下之民
C.外连衡而斗诸侯——吞二州而亡诸侯
D.履至尊而制六合——吾从而师之
参考答案:1.C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韩愈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抵押,典当
B.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佣:佣工酬劳
C.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 遣:派遣
D.而梦得亲在堂 亲:母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相如因持璧却立
D.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小题3:对文中浪线处未标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在知道刘禹锡不会远遣播州时,才故作姿态以求声名,引起作者不满,于此暗加讥评,体现了作者对人物评价的客观公正。
B.摹写人世势利凶险情状,可谓穷形尽相,意在表达对官场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和尖锐抨击。
C.这段文字应用了对比手法,借摹写官场中势利凶险、落井下石情状,高度评价柳宗元的高尚节操。
D.这段文字成功应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使这段抒情议论生动活泼,极见文采。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4分)
(2)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3分)
(3)虽重得罪,死不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遣:放逐
小题1:A,但,却。 ?B、就,便;却。C、按照;趁。D、用;因为。
小题1:柳“以柳易播”非故作姿态求声名,“不满”“讥评”均错。
小题1: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得分点依次为“口讲指画”“文词”“法度”“穷”“白”“重”“恨”,句意各1分。
译文: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和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章的人,文章都有章法技巧,值得一看。
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也没有言语来宽慰他的母亲,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加一重罪,死了也不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