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于是余有叹焉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然诸子之论,各成一家,自前世皆存而不绝也。夫王迹熄而诗亡离骚作而文辞之士兴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态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多也。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夫 王 迹 熄 而 诗 亡 离 骚 作 而 文 辞 之 士 兴 历 代 盛 衰 文 章 与 时 高
下 然 其 变 态 百 出 不 可 穷 极 何 其 多也 。
小题2:《离骚》的作者是谁?《新唐书》的主要编纂者是谁?(2分)
小题3: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夫王迹熄而诗亡/离骚作而文辞之士兴/历代盛衰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要根据文意断句。每一处1分。
小题1:此处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以及对主体内容的概括,介绍了著书的历史演变及唐代藏书的盛况。
小题1:此处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以及对主体内容的概括,介绍了著书的历史演变及唐代藏书的盛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此处省略)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此处省略)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去:前去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遗留 C.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王:大王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夜驰之沛公军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君为我呼入 C.良曰:“长于臣。”???????????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D.且为之奈何??????????????????臣死且不避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④邻之厚 ⑤发尽上指冠 ⑥既东封郑 ⑦道芷阳间行 ⑧函封之 ⑨太子迟之 A.?①⑦⑧/②③/④/⑤⑥/⑨ B.?①⑧/④⑤⑥/⑦⑨/②③ C.?①⑦/②③/⑤⑥⑨/④⑧ D.?①⑦/②③/⑤⑥⑧/④/⑨
|
|
|
|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 3分)
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据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授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屈强于此屈:通“倔”
C.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D.人众车舆舆:车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尉佗平南越,因王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欲以客往赴秦军
C.何可乃比于汉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南海尉任嚣病且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
(2)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4分)
小题4:文言文中,陆贾是如何劝说尉佗并使尉佗最终屈服的?请简要概括。(5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舆”应解释为“众多”,文中“人众车舆”是“人多车众”的意思。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因”副词,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的意思;B项前一个“以”介词,凭着的意思;后一个“以”动词,率领的意思;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反而,竟然的意思;D 项前一个“且”副词,将要的意思,后一个“且”连词,表让步,尚且,还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足下”、“ 捐”、“ 以”、“区区”、“且”、“因”、“稍”、“以”、“以……为”应重点注意。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区域在陆贾对尉佗所说的那一大段语言里。可从“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这些语句中总结出答案。
【参考译文】
陆贾随从沛公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凭借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你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高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天下人共同的建树。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凭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于是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原起兵,所以在此称王;如果我占据了中原,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于是就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拜授尉佗为南越王,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juān)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F
【注】①递:驿站。??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白:报告。
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俟:依靠。
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失:丢失。
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息:休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他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3分), j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A
7.C
8.B
9.(1)
本题解析:6.A(B项应为“等待”,C项应为“耽搁”,D项应为“增长”。)
7.C(A项“则”都是连词,表承接,译为“就”;B项“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译为“那,那些”,第二个“其”是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D项两个“者”都译为“……的”。)
8.B(刘晏预先奏请朝廷,而非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奏请朝廷。)
【参考译文】
当初,安禄山、史思朗发动叛乱,数年之间,全国户口散失了十之八九,州县多被藩镇占据,赋税不再上缴朝廷,朝廷的库存消耗殆尽。中原变故频仍,戎狄每年侵犯边境,战事频发之处常驻扎重兵,依靠朝廷供给给养,所消耗的费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靠刘晏办理。刘晏最初担任转运使时,只主管陕东各道,陕西各道全由度支主管。到了后期,刘晏兼管度支,但不久便被罢官。
刘晏精力充沛,机智过人,善于灵活地处理多变的事情,办得恰到好处。他常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了前后相望的驿站,以探测和上报各地物价。虽偏远之地,不出几天,也都能报到转运使司来。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他常主张:“要想办理好各项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所以,必须选择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的人,对他们加以任用。至于考核簿籍文书,支付钱粮等项工作,是一定要委派读书人去做的;而吏人只能书写公文,不应随便讲话。”他又常说:“读书人陷于贪赃受贿,就会被时世所抛弃;因此看待名声重于财利,所以他们大多清廉自修;吏人即使廉洁自守,最终还是不能显贵荣华,因此看待财利重于名声,所以他们大多贪污受贿。"然而,只有刘晏才能实行这些主张,别人效法刘晏,到头来还是赶不上刘晏。刘晏的属官即使身在数千里以外,奉行刘晏的教令还是和刘晏在面前一样,讲话办事,都不敢欺骗说谎。当时,有些权贵人物将亲朋故旧嘱托给刘晏,刘晏也应承他们,领取薪俸的多少,升迁官阶的快慢,都符合他们的意愿,但是刘晏从不让他们亲理职事。他所管辖的场院等处,凡是担任要职、处理繁难事务的官员,必定是当时选拔出来的得力人员,所以,在刘晏去世之后,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多数是刘晏旧日的属下。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如果丰收,就以高价买入;如果歉收,就以低价卖出。有时还将谷物换成杂货,供给官用,或者在丰收之地出卖。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他并不等到百姓疲困流亡,饥饿而死以后,才去赈济他们。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口增长。?
刘晏专门设置了食盐专卖法来筹集军队和国家费用。刘晏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干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转卖给商人,听凭商人自行买卖,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对于长江五岭间距离产盐地遥远的地方,便将官盐转运到那里贮存。有时盐商断绝,盐价上涨,便降低盐价出卖,号称常平盐,官方得到了盐产专营的利益,而百姓也不缺少食盐。
刘晏在扬子设置十处船场造船,每制船一艘,给钱一千缗。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白白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困窘,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件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他日一定会有嫌我所付给的工钱多便减少工钱的人,减少费用在半数以下还是可以的,超过此数,漕运就不能维持了。”此后五十年,有关部门果然将工钱减去一半。及至咸通年间,有关部门计算费甩支给工钱,造船者不再有余利可图,造出的船只愈发单薄脆弱,容易毁坏,漕运于是废止了。
刘晏是个勤勉力行的人,无论事务清闲抑或繁剧,都一定要在当天决断完毕,不让它过夜,后来管理财利的官员没有能够赶上他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