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15:16: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共21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 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行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卒:步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乎臣进退,实为狼狈
B.遂言甫朝访风景崇阿
C.金公御史为参军臣险衅,夙遭闵凶
D.听召募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5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翻译“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选项是“步兵不能办到”的意思,看似通顺,实际上,此段重点强调的是,练兵没有时间,所以应为“仓促”的意思。课本中《荆轲刺秦王》中有此用法,可以借鉴。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 译为“在”;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不同的用法。如此题“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之” 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介词、连词还要区分各种作用和意义, “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甫”性格特征是“失败原因”,②④是说权贵人,人物不对,⑥是申甫死后,时间不对。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对应的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意思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选项“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事件先后顺序错乱。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复——又,故——过去,术——本领,师——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名词作状语)(2)数——屡次,干——干谒,见——被(被动句)。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能言善辩。做童生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人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于是那位道人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按照四个方向摆放完毕,然后将老鼠放入那里面,老鼠多次奔跑冲撞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人又引来一只狐狸,那只狐狸想要抓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狐狸也终于不能进入阵中,狐狸和老鼠相互对抗了很久。那道人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八阵图’,小子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懂得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人就离开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时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那道人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分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后来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他的法术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min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兵士派给申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召募兵士。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仓猝不能够训练好。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部属,还没来得及参战呢。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相左,又忌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们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凭证,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驰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倚重他。他打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上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肉搏,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权贵大臣争相指责申甫,并且讥讽刘公和金公不能知人善任。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理会申甫之死的人。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部队出战,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结果遇到伏兵突然出现,刘公指挥将士殊死奋战,经过一昼夜多时间而使用不当。的顽强抵抗,几路援兵都没有到来,最终也战死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憎恶,恼恨 
B.使平得宰天下假使

C.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感谢
D.勃功不如臣平比得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先妣抚之甚厚
B.陛下不知其驽下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   肇锡余以嘉名
D.里中社,平为宰 君家妇难为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孝文帝初年,太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C.周勃责备陈平为什么平时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理应知道宰相的职责。
D.周勃自愧不如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最终凭借实力夺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职位。
小题5:翻译。(6分)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伯常耕田,纵平游学。
(2)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参考答案:小题1:C( 谢:婉言拒绝,推辞。)
小题1:D (D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他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业,说:“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吕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等到吕后去世,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陈平是主要的策划者。孝文帝即位后,他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多。陈平想把尊位让给周勃,于是自称有病推辞。孝文帝刚刚即位,感觉陈平病得奇怪,探问他。陈平说:“高祖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陈平。到诛灭吕氏宗族时,我的功劳也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任命绛侯周勃当右丞相,位次列第一;陈平降职为左丞相,位次列第二。赏赐陈平黄金千金,增加食邑三千户。过了一段时间,孝文帝已经更加明了熟悉国家大事,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是谁?”陈平说:“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管理百官!陛下不认为我们能力低下,让我们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右丞相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况且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过了一会时间,绛侯托病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
A.廷推宪总督宣、大推:举荐
B.帝竟用宪竟:竟然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藉:凭借
D.论者多尤宪尤:责备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D?)(3分)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②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③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⑥宪乃不敢坚前议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3分)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D.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5分)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查其是否与语境相符。题中,B项的“竟”解释错误,应是“最终”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紧扣住题干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一语,对题中六句话仔细辨别。其中,②的行为不能说明其军事才能,只是其为人处世的态度;⑥说的是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因此,凡含此二句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仔细对比,以发现其异同,从而辨识正误。题中,A项错在“被武宗封为太子少保”,原文为世宗。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甫”做时间副词,是“刚刚”之意;“何”做疑问代词,“为什么”之意;“见”表被动,即“被”;“亟”是“急迫”之意。第(2)句中的“会”
是“恰好碰上”之意;“宜”是“适宜、应该”之意;“乃”表承接,相当于“就”;“旋”做时间副词,表极短时间,如“不久”等。
【参考译文】
王宪,字维纲,东平县人。弘治三年考中进士。历任阜平、滑县知县。正德初年,提升为大理寺丞。升任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升右副都御史,辽东巡察安抚,因在应州抗御敌寇有功,荫袭锦衣。升任户部右侍郎,改任陕西巡抚。进京担任兵部右侍郎。京郊盗寇四起,与太监张忠、都督朱泰一起捕捉他们。武宗南征,命他率领户、兵、工三部郎官各一人督率管理粮秣等军需物资。皇帝回京,以皇帝诏谕任命他代替王琼担任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被给事中史道弹劾而被罢官。嘉靖四年,朝廷推荐邓璋和王宪做三边总制,言官认为不行,皇帝最终任用了王宪。部下将领王宰、史经接连击败敌寇,皇帝下诏书褒赞。吉囊几万骑兵渡过黄河从石臼墩深入明朝国境,王宪督率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别占据要害地方打击他们,都指挥卜云截断敌寇归路。敌寇到青羊岭,大败而离开。五天四胜,杀敌三百多人,获马骆驼武器无数。皇帝大喜,加封王宪为太子太保。
宦官在陕西织造花绒,王宪请求停止。又借九庙建成,请求宽恕召回争论大礼获罪的人,颇为士大夫所称道。张璁、桂萼想任用王琼为总制,于是改任王宪为南京兵部尚书。不久,入京担任左都御史。朔州告急,朝廷议定推荐王宪总管督率宣府、大同。王宪不肯前往,说:“我刚进入中台,为什么被驱赶得这么急迫呢?”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弹劾王宪托病避难,再次被免职回乡。
不久,皇帝回忆思念王宪,召回任兵部尚书。蒙古小王子进犯,王宪分条上书陈述荡平敌寇及各地边境防御的事项。又请求设立京营分伍操练法,各位将领不能借在内府供职,设法躲避操练。皇帝都赞赏而采纳了。以前的制度,论列军功,有活擒、斩首、领先、殿后、奇功、头功几等,其后胡乱冒充日渐增多。王宪订立了按军功袭荫官职的办法,自永乐至正德,斟酌其轻重大小的差异,罗列评析呈上。诏令把它写入《会典》成为固定制度。不久兼督团营。西番各国来进贡,称王号的有一百多人。王宪与礼臣夏言等请求按照成化、弘治年间的惯例,皇帝答复敕书只限国王一人,仍然限定进贡日期、人数。商议就确定了。
大同发生兵变,王宪最初说乱贼之首应当杀,其余的应遣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王宪就不敢坚持以前的主张。刘源清攻城攻不下,北方敌寇又向内侵犯,刘源清请求另派大臣抵御北方敌寇,使自己能够专心攻城。王宪也主张依从他的奏疏,议论者多责怪王宪。恰值皇帝醒悟大同是重镇,不宜破坏,于是搁置其事,叛乱不久也平定了。刘源清最终获罪革职。过了几年,王宪因年老辞官回乡,去世。追赠少保,谧号康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②於乎:呜呼。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齐彭殇为妄作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4分)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小题4: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 于:和、跟、同,介词  交往,动词  B 为:替、给,介词 是,动词 C 以:按照、依照、根据,介词  因,介词  D 之:的,  助词
小题2:B?第①句是皇帝的问话?第②句是北海太守转述王先生说的话,也是王先生想跟随太守前去的原因? C?第①句是王先生想通过户郎找太守并叮嘱他?第②句是太守没有违背王先生的想法? D?第①句是王先生对北海太守准备回答皇帝的问话的评价?第②句是皇帝授给王先生官职,并且是王先生说话艺术的结果
小题3: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话的艺术和策略;汉武帝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并非做事轻率、随意。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即:如果。令:使、让。何以:用什么(宾语前置)。对:回答。(2)市:求得。加:超越。送以言、送以财:介词结构后置。相:对方。
点评:一、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三、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单独设置文言实词题,这不符合高考的命题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傅岐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久之,复除始新令。县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北)魏。二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北魏)高澄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若许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魏果举兵入寇。
三年,迁中领军,舍人如故。二月,(北魏)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循吏传》,列传第六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服阕后疾久之废:中止。
B.郡其仇人录:记录。
C.终不咎引:承认。
D.其若信负:违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岐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②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
③和不可许?????????????????④求遣召宣城王出送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⑥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岐讲孝道并以诚信待人。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有个囚犯按刑法应抵命,傅岐放他回去探家,那人竟然也能守信按期限返回。
B.傅岐在做地方官时深得百姓爱戴。他离开始新县时,人们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傅岐回到都城后得到升迁。
C.傅岐做事勤勉并有见识。他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十分勤勉;在萧明派使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一事的看法上,更是与众不同。
D.傅岐在原则问题上敢于坚持己见。北魏的侯景要和梁订立盟约,请宣城王出城送行,傅岐坚决制止要宣城王出城送行的做法,主张派石城公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县,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2)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录,逮捕。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萧明的做法;④是侯景的要求;⑥是写傅岐带病突围的。
小题3:
试题分析:“傅岐坚决制止宣城王要出城送行的做法”一句概括不准确。原文“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送之”的意思是傅岐一再坚持宣城王作为嫡传后嗣的重要性,不应当答应出城送行。“主张派石城公送行”的说法也不当,原文“乃遣石城公送之”的主语是梁武帝,不是傅岐。
小题4: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狱”案件 “即” 立即 “首服” 低头认罪,坦白认罪(2) “且”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 “静”平静、“息”休息、“然” 认为......对 。
【参考译文】
傅岐字景平,出仕梁朝,从家中征召出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备尽丧礼。服丧期满后因病旷职很久,又重新授任始新县令。县里有人因争斗相互殴打而死去,死方家人上诉到郡署,郡署逮捕了他的仇人,百般拷打,那人始终不肯自动承认罪过。郡署就把案件移送到县衙,傅岐立即下令解脱犯人的刑具,用温和的话问犯人,犯人便立即坦白认罪。按刑法应当抵偿死者人命,恰逢冬季来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狱曹掾一再争辩说:“古时候有这种做法,现在不可这样做。”傅岐说:“他如果违背信诺,我作为县令应当判罪。”那人竟然能按期限返回。太守深深惊叹他的不凡,赶快把情况报上去让朝廷知道。傅岐后来离开此县时,人不分老少都走出县境跪拜送别,哭喊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到了都城,授予廷尉正之职,入朝兼中书通事舍人,连续升迁为安西中记室,兼舍人职仍如以前。
傅岐姿容举止优美,涉猎广博且能占卦应对。梁大同年间与北魏和好亲善,魏国使者在年内两次来到,朝廷常常派傅岐接待应答。太清元年,连续升任太仆,司农卿,仍然担任舍人之职。傅岐在禁省内十多年,处理机要事务勤勉努力,但比朱异要略差一些。这年冬天,贞阳侯萧明征伐彭城,军队打了败仗,他被魏国囚禁。太清二年,萧明派使者回来,陈述魏国想要互通友好之意,皇上敕令官员和近臣议决。左卫朱异说:“边境上如果能使寇乱平静下来,人民得到休息,将对国事大为便利。”议论这件事的人都认为说得对。只有傅岐说:“北魏的高澄既然刚刚得志,什么事需要和好?必定是设的计谋,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如果同意互通友好,正是落入敌人奸计中。况且去年在彭城军队打了败仗,损失了军队,现在派使者前往议和,更显出国家的衰弱。不可答应议和。”朱异等人一再坚持其主张,武帝便依从了。等到派了使者去,魏国果然兴兵入境侵掠。
太清三年,傅岐升任中领军,仍然担任舍人之职。二月,北魏的侯景到宫阙前通报表章,乞求割让江右四州以安置其部下,定当解除包围,撤回到镇守地。敕令同意了他,便到城西订立盟约。侯景请求派人召宣城王出城送行。傅岐一再坚持说宣城王作为嫡传后嗣的重要,不应当答应。梁武帝于是派石城公送侯景。当与侯景订盟完毕,城中文武官员欢喜雀跃,希望得以解围。惟独傅岐对众人说:“贼党兴兵作乱,难道有求和之意?”待到侯景背叛盟约时,没有谁不惊叹而佩服傅岐的。不久有诏令,因为傅岐勤奋劳苦,封为南丰县侯。他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后来宫城没有守住,傅岐带病冲出包围,在家中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