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姜才,濠州人。貌短悍。少被掠入河朔,稍长亡归,隶淮南兵庐,以善战名,然以来归人不得大官,为通州副都统。时淮多健将,然骁雄无逾才。才知兵,善骑射,抚士卒有恩,至临阵,军律凛凛。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贾似道出师,才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相拒于丁家洲。大军①设炮架彀车弩江滨,中流数千艘,旌旗联亘,鼓行而下。才奋兵前接战,锋已交,虎臣遽过其妾所乘舟。众见之,蕹②日:“步帅遁矣。”于是诸军皆溃,才亦收兵入扬州。大兵乘胜攻扬州,才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又与元帅战扬子桥,旦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向前,所向辟易。已而大军筑长围,自扬子桥竞瓜洲,东北跨湾头至黄塘,西北至丁村,务欲以久困之,时德祜元年也。
明年正月,宋亡。二月,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召伯堡,,大战而退。未几,瀛国公③至瓜洲,才与庭芝泣涕誓将士出夺之。将士皆感泣。乃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战三时,众拥瀛国公避去。才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阿术使人招之,才曰:“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四月,才以兵攻湾头栅。五月,复攻之,骑旋泞而止,乃舍骑步战,至四鼓,全师以归。扬食尽,才时出运米真州、高邮以给兵。六月,护饷至马家渡,万户史弼将兵击夺之,才与战达旦,弼几殆。阿术驰兵来援,乃得免去。
庭芝以在围久,召才计事,屏左右,语久之。第闻才厉声云:“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闻之俱汗下。才自是以兵护庭芝第,期与俱死。
七月,益王在福州,以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召才,才与庭芝东至泰州,将入海。阿术以兵追及,围泰州,使使者招之降,才不听。阿术驱扬兵士妻子至城下,会才疽发胁不能战,诸将遂开门降。都统曹安国入才卧内,执之以献。阿术爱其忠勇,欲降而用之,才肆为慢言;阿术责庭芝不降,才曰:“不降者才也。”复愤愤不已,阿术怒,剐之扬州。才临刑,夏贵出其傍,才切齿曰:“若见我宁不愧死邪?”(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注】①大军:元军。②蕹:喧哗。③瀛国公:即宋恭帝赵显,5岁时降元,封“瀛国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貌短悍——貌:身材
B.以兵属孙虎臣为先锋——属:托付
C.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逆:迎战
D.泣涕誓将士出夺之——誓:出征前告诫将士,表示决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姜才“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旌旗联亘,鼓行而下
②为三叠阵逆之三里沟,战有功
③发弩射却之
④追战至浦子市,夜犹不退
⑤与战达旦,弼几殆
⑥以兵护庭芝第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才年少时被掳往河北,后来逃回,来到淮南从军;他骁勇善战,熟悉兵法,精通骑射,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但由于是从敌占区回来的,所以只做到了副都统。
B.姜才在丁家洲奋力迎战元军,两军已交锋,主帅孙虎臣突然带领妻妾乘船逃跑,元军见了欢呼说:“宋军主帅逃跑了。”于是各路宋军纷纷溃败,姜才只得退守扬州。
C.姜才被困扬州期间,宋朝亡国,元军派遣使者招降姜才,姜才发弩箭射退来使,后又出兵在召伯堡袭击元使,虽然没有成功,但显示了过人的胆略和忠义壮举。
D.姜才被围在泰州时由于肋上生疮不能作战,部将趁机开城投降;姜才被俘后,元军以任用他为诱饵,劝其投降,姜才宁死不屈,怒骂不止,最后从容就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子当战,回白事,才望见以为败也,拔剑几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旦暮兵乱,流矢贯才肩,才拔矢挥刀而前,所向辟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①他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B.洗盏更酌重新
C.履巉岩,披蒙茸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向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而莫取予乃摄衣而上
B.不知东方之既白攀栖鹘之危巢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凛乎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应为“向西飞去”,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名词作动词。例如:“二月草已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一般做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
小题2:
试题分析:C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A.表示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表示判断;表示陈述句句末停顿。
小题3:
试题分析: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是动静结合。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皆”“畴昔”;“何羡”宾语前置句,“非子也”判断句。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每断对两处得1分,每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 ,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附【参考译文】
《赤壁赋》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被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后赤壁赋》: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游玩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前个夜里,一边飞一边叫,经过我船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选段二: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小题1:这两个选段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选段二蕴含孟子怎样的交友观?请具体阐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小题2:与品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选段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因此选段一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以意逆志。
选段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知人论世”,现在“知人论世”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因此选段二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小题2:
试题分析: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因此孟子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或优秀人物)为友。
点评: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指:向上直立(竖起)。
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窃为大王不取也??????? 乃为装遣荆轲
B、樊哙侧其盾以撞??????? 失其所与,不知
C、未有封侯之??????? 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赏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
3、翻译下列语句。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1)译:杀人如恐不能杀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共10分)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B.勿夺其时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
D.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
小题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小题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4: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检:通“敛”,收敛,积蓄
小题2:A无通勿?? C涂通途??? D豪通毫
小题3: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介宾后置省略? D被动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