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15:31: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至3题。(8分)
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景德三年,诗人受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人排挤。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1023年闰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于当地。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诗题取首句前二字,实类“无题”。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什么诗?(1分)
?
?
2、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简析本诗是如何“转”的?(3分)
3、诗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或绝句
2、第二句写人不眠,第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象中蕴含了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对比,以幽清、明净之境,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以及友人能摆脱世俗,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王维《山居秋暝》)
B、“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这些意象营造了一幅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的凄冷画面。(杜甫《旅夜抒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名词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了主题,诗人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融化在早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表达出一种愉悦恬适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把贫寒更复杂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月明”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借指奸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小题1: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它的作用。(4分)
小题2:诗的结尾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句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1分),先写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这里是用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自己对嘉宾的礼遇,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了解这个典故的来历,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这里曹操运用这个典故,以“周公”自比,表现了作者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的心情。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如果包含典故,还要把典故了解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小题1】简要分析《其一》如何描写梅花的。说明《其一》中梅花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其二》“开自无聊落更愁”句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试做分析。(3分)
【小题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衬托手法。以“草”“棘”的枯败衬梅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和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草棘”的枯败衬托出梅花的夺目;“东风吹石裂”“飞雪”表现了梅花生长的环境恶劣,从侧面衬托出梅花的坚强品格,因此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着全诗内容来分析,“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无聊”“愁”表明是写花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