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24 21:45: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0分)
汉六年,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举兵攻之,是趣①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会诸侯。陛下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意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曰:“吾将南游云梦。”上遂行。
十二月,上会诸侯于陈,信谒上;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以归,因赦天下。
上还,至洛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②,阴使人至豨所,与通③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令人诈言,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释:①趣:同“促”,督促,催促。②豨(xī):陈豨,刘邦征战时的将领,夺得天下后掌管要塞之地,后谋反,被樊哙军队消灭。③通:勾结。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发兵,坑竖子耳亟:赶紧
B.陛下出,伪游云梦第:只管
C.部署已定,待豨报:回复
D.相国信曰绐:劝说
小题2:下列都属于韩信“称病”原因的一项是(2分)
①发使告诸侯会陈???????????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③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④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⑤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⑥从上所来,言豨已得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陈平向刘邦献计不可攻打,只能活捉。
B.刘邦听从了陈平的意见,假装出游,召见韩信,从而将他抓获。
C.刘邦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D.韩信密谋袭击吕后和太子,但因舍人弟弟的告发而招致杀身亡族之祸。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4分)
(1)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3分)
???????????????????????????????????????????????????????????????????????????
(2)令人诈言,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4分)
???????????????????????????????????????????????????????????????????????????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3分)
???????????????????????????????????????????????????????????????????????????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绐:欺骗。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看,其下文说,“信方斩,曰:‘吾悔,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是说,韩信正将被斩首,慨叹道:“我真后悔,被小人和妇人欺骗,这怎么能说不是天意呢?”可见“绐“不应是”劝说“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筛选的是韩信称病的原因,对此可先明确所给各句的陈述对象,然后了解各句的意思,并依据这些来作出判断。①句是汉高祖派使者通知诸侯到陈地聚会,不合乎要求,应排除BD 两项;⑤句是说韩信的门客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关了起来,不合乎筛选要求,应排除CD两项,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小题3:试题分析:B项“召见韩信”错,原文中说汉高祖刘邦接受了陈平“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意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的建议,后“上会诸侯于陈,信谒上”,可见不是召见,而是主动迎谒。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量比较大,有14分。这几句文言文的考查重点考查关键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思:(1)“谒”,拜见;“因”,趁机;“特”,副词,只。(2)令“诈”,假装,欺骗;“所”,名词,处所;“得”,被逮住;“死”,动词,被处死。(3)“披”,拨开;“倾”,倾倒;“枕”,名词活用作动词,枕着。(4)“凝”,聚集,“心凝”;“释”,放弃,解除;“形释”也可翻译为“忘却形骸”;“万化”,指大自然万物;“冥合”融为一体。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高帝六年,冬天十月份,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想要谋反。汉高祖刘邦把这事拿来询问众位将领,大家都说:“赶紧调集军队,活埋了这家伙!”高祖默不做声。他又征询陈平,陈平说:“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陈平又说:“陛下的精兵和楚王的相比,哪一个更强大?”高祖说道:“我的不能超过他。”陈平说:“那陛下手下的那些将领,军事谋略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道:“没有比得上的。”陈平说:“现在陛下的军队比不上楚王的精锐,将领又比不上韩信的,却要兴师讨伐他,这是在催促他起兵谋反呀!我私下里很为陛下担心。”高祖道:“那要怎么办才好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时会巡游诸侯镇守的地方,会见诸侯。陛下只管出来巡游,装作巡游云梦这个地方,然后在陈地会见各诸侯。而陈地正好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说天子怀着友好会见诸侯的心情巡游,料想那情势肯定是国家安稳,因此,必然会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他拜见陛下时,您就趁机将他拿下,这件事只需一个力士就可以办到了。”高祖觉得陈平说得正确,就派使者去通知诸侯到陈地聚会,交代道:“我将南巡云梦。”高祖随即开始南行。
到了十二月,高祖在陈地会见诸侯,韩信前来拜见。高祖立刻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囚在随皇帝出行的副车上。韩信说:“果然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狡猾的兔子死了,奔跑的猎狗就会被烹煮;高飞的鸟儿没了,优良的弓箭就会被收藏起来;敌对的国家被攻破了,谋臣就要遭灭亡。’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韩信就应当被烹煮了!”高祖说道:“有人告发你想谋反。”随即用枷锁锁住韩信押回京城,于是,下诏大赦天下。
高祖归来,一回到洛阳,便赦免了韩信,封他为淮阴侯。韩信深知刘邦惧怕并厌恶他的才能,就屡次称病,不上朝也不随侍出行。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称说有病,不跟随高祖去讨伐陈豨,却暗地里派人到陈豨住处,跟他勾结谋反。韩信策划与家臣在夜间伪造诏书赦免官府的有罪功臣、奴仆,并企图发动他们前去袭击吕后、太子。安排准备就绪,就等着陈豨的消息了。韩信的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了起来,想要杀了他。到了春季,正月,那个门客的弟弟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想要谋反的具体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他出乎意外不肯前来,便与相国萧何谋划,令人假装说是刚刚从高祖那里回来,说陈豨已经被逮住,处死了。列侯和群臣都前去祝贺。萧何也欺骗韩信道:“您虽然生病了,也应该强撑着前去道贺。”韩信一到朝廷,吕后马上派武士将他捆了起来,在长乐宫钟室内将其斩首。韩信正将被斩首,慨叹道:“我真后悔,被小人和妇人欺骗,这怎么能说不是天意呢?”吕后于是下令诛灭了韩信的三族。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项王夜起,饮帐中  ②大孤四际渺弥皆大江
B.①盖此得名也     ②故汉追及之
C.①盘盘,困困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D.①骊山北构西折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平、勃曰: “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时兄事陵微:卑微
B.高皇帝白马而盟曰刑:刑法
C.罢朝,陵平、勃让:责备
D.乃迁陵为帝太傅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愿老妾语陵②化而鸟,其名为鹏
B.①及汉王还击项籍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遂伏剑死②惑不从师
D.①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②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小题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4分)
译文:??????????????????????????????????????????????????????????????????????????????????????????????????????????????????????????????????????????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4分)
译文:?????????????????????????????????????????????????????????????????????????????????????????????????????????????????????????????????????????????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B项,刑:杀。“刑”后面有宾语“白马”,由此判断,“刑”应该是动词含义。《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齐桓晋文之事》“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这两个个“刑”也都是动词,含义:对……用刑。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以”在各地历年高考题中考查频率最高,应该重视其所有用法。A、介词,替/动词,成为;B、助词,主谓之间;C、表修饰/表转折;D、介词,在/引出动作的对象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文断句题,根据前后文弄清楚语境,以句子含义和句子语法成分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固定句式、对偶句式等语法现象断句(句首虚词:盖、夫、何。句中停顿虚词:者、也。句末虚词:也、乎、矣、耶、焉、哉、耳。固定句式:何……为、其……乎、徒……耳、……者……也、此……也)。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句子成分确定断句位置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注意以下这些词语的翻译落实:招、东乡、置、毋、以、持、称制、王、无所。
【译文】
王陵,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到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在南阳,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了,便让她向东而坐,想招降王陵。王陵母亲暗中送使者,哭道:“希望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事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为使者送行。”便伏剑而死。项王大怒,烹杀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因为和雍齿友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又本没有服从汉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国侯。
王陵为人纵任意气没有文才,喜欢直言。做了右丞相两年,惠帝去世。高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杀白马盟誓说:‘不是刘氏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攻打他。’现在立吕氏做王,不合规定。”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都说:“高帝平定天下,立子弟为王;现在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要封吕姓兄弟,没什么不行的。”太后高兴。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道:“起初和高帝饮血盟誓,各位不在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做女主,要立吕氏做王,各位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在地下见高帝!”陈平说:“当面在朝廷争辩,我不如您;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您也不如我。”王陵无言以对。于是吕太后想罢免王陵,就表面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十年后去世。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1:下面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桂棹兮兰桨 ——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
B击空明兮溯流光——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浮动着月光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渺渺兮于怀——我的心想得很远啊
D 望美人兮天一方——盼望美人啊,我们却天各一方。
小题2:下面前两句话比喻泛舟赤壁之乐,后两句话比喻洞箫和鸣之悲,对本体和喻体相似之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轻松愉快)
B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超然脱俗)
C 舞幽壑之潜蛟?(了无声形)??????????????????
D 泣孤舟之嫠妇?(孤寂悲切)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点题,写泛舟赤壁的情景,主客乘舟,饮酒诵诗,如同离开人世,飞升仙境,写出了酒酣神迷时的幻觉。
B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由“乐”引起,写饮酒之乐、扣舷而歌之乐;第二层写洞箫和鸣,其声缠绵悲哀,气氛由轻松而沉重,由愉快而抑郁。
C 这两段虽然不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但为全赋重心得主客对答部分创造了气氛,培养了情绪,做好了铺垫。例如,由洞箫的哀怨,引出对曹孟德的感伤,再引出苏子的宏论。而且,起篇之江、月,贯穿始终。
D 这篇抒情赋,既有“清风徐来”之类的整句,又有“于是饮酒乐甚”之类的散句,整齐和谐、自然流畅,二者兼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知武终不可
胁:威胁。
B.羝乃得归
乳:生子。
C.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弃掉。
D.武能纺缴
网:结网。
小题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苏武不屈品格的一项是(  )。
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②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④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⑤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⑥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节选部分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也不可能通过威胁而投降,就把这事告诉了单于,这更激起了单于让苏武投降的愿望。
B.匈奴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断绝供给食物,雨雪天,苏武只能吃毡毛,饮雪水。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
C.为了避免苏武和其随属来往,匈奴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进一步孤立他。
D.苏武到北海后,得到了於靬王的器重;於靬王死后,丁令王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中。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C项,“去”同“弆”,收藏。
试题分析:
小题2:⑤是苏武的技能,⑥是苏武被盗的情况。排除⑤⑥两句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3:B项,“雨雪天,苏武只能吃毡毛,饮雪水”理解错误,“天雨雪”的“雨”是动词,“下雪”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