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3分)
????????????????????????????????????????????????????????????????????????????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3分)
????????????????????????????????????????????????????????????????????????????
(3)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4分)
???????????????????????????????????????????????????????????????????????????????
2、阅读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①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 91ExAm.org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②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③。”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④之时矣。
(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
有删节)
【注】①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②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③侔:音móu,相等。④易箦:指弥留之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旋除删定官解除
B.其得上眷如此亲属
C.盖寓微词也细微
D.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显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B.为论者所斥公勉为之出
C.上之除目,自公而止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
D.其得上眷如此韩侂胄固欲其出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陆放翁以“克复中原”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
②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
③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
④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
⑤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
⑥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陆游的母亲在生他前梦见了秦少游,所以就用秦少游的名和字分别作为陆游的字和名。
B.孝宗皇帝喜欢陆游的诗作,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廷中一些官员的反对,仍然任用陆游为官。
C.陆游官至中大夫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抗金的愿望,他与韩侂胄联合起来,共同商讨计策。
D.韩侂胄亲自写信请求陆游为南园撰写题记,陆游写下了《南园记》,当中隐含了对韩侂胄的不满。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4分)
(2)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3分)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恽西至长安,上书谏莽曰:“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恽大逆。犹以恽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恽,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恽终不转,曰:“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曰:“西部督邮繇延,天资忠贞,禀性公方,典部折衡,摧破奸雄。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恽前跪曰:“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歙甚惭,遂不宴而罢。恽归府,因称病。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恽厚,招恽去,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居数月,延果复召,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次都曰:“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候。世祖注尝夜出,还,诏开门欲入,恽不内。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恽对曰:“火明燎远。”遂拒不开。明日,恽谏曰:“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世祖:汉光武帝刘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莽大怒,即下诏狱 狱:监狱
B.遂系经冬,会赦得免系: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显:显现
D.诏开门欲入,恽不内内:同“纳”,交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为郡功曹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以为桂林、象郡
D.恽归府,因称病不如因善遇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能表现郅恽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①志气高抗,不慕当世 ②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 ③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 ⑤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⑥崇教化,表异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莽末年,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B.郅恽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正因此,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恽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可见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D.文中写到了郅恽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都因所谏招惹大祸。只有第三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反而得到了刘秀的器重。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①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材料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①启子比德: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②所恶:不喜欢的地方。③几于道:接近于道④善地:低下之地。⑤心善渊:心胸善于保持沉默,就像深渊一样。后面的几个“善”都是“善于”的意思。
小题1:孔子和老子都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试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比较一下当人处于逆境时,儒家和道家的处置方法有何不同。(6分)
小题2:比较孔子和老子笔下的水,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述理由。(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孟子》序说
朱熹 《史记列传》曰:“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昊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①而言侏离②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选自《四书集注》)
[注]①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后也用左衽作为外族统治的代称。②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果:成功
B.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务:致力,专力从事
C.然赖其言——赖:依靠,凭借
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任:担当,担任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3.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 )
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极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