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柳宗元 ???????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第一段中描写作者游兴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描写始游西山的过程的一个排比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作者登高望远所看的景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描写西山宏阔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⒈??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余寅、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①。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②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二十五史精华.明史精华.文苑》)
注:①埒,音liè,等同,相等。②剚,音zì,刺,插。③忭,音biàn,欢喜,快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献诸朝,令渭草表 草稿
B.藉宗宪势,颇横 凭借,借助
C.学士以渭表进 进献,呈上
D.工写花草竹石 擅长
小题2: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3分)
①仿扬雄《解嘲》作《释毁》 ②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
③作《铙歌》十章 ④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⑤将吏莫敢仰视 ⑥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
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
C.胡宗宪采纳徐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5分)
(2)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草”此处应为动词,可译为“草拟,起草”
小题2:
试题分析:③“作《铙歌》十章”是写沈明臣才华出众,,与徐渭无关;⑤“将吏莫敢仰视”是侧面写胡宗宪位高权重,让將吏们敬畏,与徐渭无关。排除③⑤可知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有两处错误,其一,“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有误。其二,“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有误,强加因果,两件事没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或:有时。顾:却,但。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善待,对……友善。(2)卒:去世。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衣。去:离开。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20分)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狠杀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帮助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学不可以已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会盟以相结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安得而亡之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
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分)
????????????????????????????????????????????????????????????????????????????????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合纵连横的说法虽然是反反复复头绪很多,然而大体说来,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往昔先代圣王建立许多国家,亲近各诸侯国,使诸侯以朝见访问相交好,以举行飨宴相欢乐,以会见盟誓相结合,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让它们同心合力来保卫家国啊。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够灭亡六国呢?韩、赵、魏三晋国家,是齐国、楚国的屏障;齐国、楚国,又是三晋国家的根柢;形势互相帮助,表里互相依托。所以以三晋去攻齐、楚,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柢啊;以齐、楚去进攻三晋,是自己撤除自己的屏障啊。哪里有撤去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爱护我而不进攻我”,这难道不荒谬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3分)
参考答案:(1)C
(2)文中的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
本题解析:“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译文】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吾其还也/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C.为击破沛公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其无礼于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