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膀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扞。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阳不之知阳:通“佯”,假装。
B.褒取名簿勘之勘:校对。
C.由是群盗屏息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故事:先例。
小题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
①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②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③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④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⑤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⑥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他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激励自首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也是他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做刺史期间,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对齐寇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D.韩褒侍奉北朝三个君主,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朝见武帝时,武帝总是先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
1.相比较后世宋儒“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起孔子来有什么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①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暴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曰日:“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已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令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③。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有删节)
[注]①周、程、张、朱:指周敦颐、程颈、程颢、张载、朱熹。②抽丰:打秋风。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③窬(yú):同“逾”,越墙。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厉俗而风世???????????????厉:同“励”,纠正
B.然显者俟我于城中?????????????俟:等待
C.以嗛林汝宁???????????????????嗛:欺骗
D.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诛:诛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直接抨击宋明理学虚伪本质的一组是
①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②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
③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④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⑤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⑥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的为“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假道学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商人在封建社会是被鄙视的,但作者却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商人没有道学家的虚伪。道学家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C.作者勇敢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和解剖。指出自己也有“商贾之行之心”,并且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自己也是有的。
D.本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指出了所谓“圣人”、“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5分)
译文:???????????????????????????????????????????????????????????????
(2)我与袜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5分)
译文:??????????????????????????????????????????????????????????????
4、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归附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实行
B.出门如见大宾——见:看见
使民如承大祭——承:接受
C.在邦无怨——怨:埋怨,责怪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停止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约束
知者利仁——利:利用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卜此生休——卜: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