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2017-01-24 21:49: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①,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②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③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孟子·万章上》)
  注:①割烹:切割、烹调,指当厨师。要: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汤:商汤。②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③内:通“纳”。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使往聘之——三:虚指,表示多次。
B.使先知后知——觉:感觉到,认识到。
C.其自以天下之重如此——任:承担。
D.一不以与人——介:通“芥”,草芥,比喻极其轻微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马千驷,(伊尹)弗视也
B.若己推而内(民)之沟中
C.非予觉之而谁(觉之)也
D.未闻以割烹(要汤)也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尹隐居有莘之野时,以尧舜之道为乐,辞受取予,无论大小,都完全按照道义行事,一度对商汤的聘请不屑一顾。
B.伊尹后来出仕辅佐商汤,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是天下的“先觉者”,肩负着“觉斯民”的时代责任。
C.对伊尹的隐居和出仕,孟子明确赞同他的隐居,而委婉地否定了他的出仕,因为隐居才能“洁其身”,出仕必然会“辱己”。
D.所谓“以尧、舜之道要汤”,是孟子针对“以割烹要汤”而提出的一个对应的说法,实际意识是因尧舜之道在身而汤自来聘求,伊尹并没去“要”。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3.(1)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而”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②夜缒出,见秦伯。 ????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④朝济夕设版焉。 ????
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
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
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乎大国之间——摄:治理
②舍瑟而,对曰——作:起身
③浴乎沂,乎舞雩——风:乘凉
④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旋:改变
⑤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殆:懈怠
⑥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治理
⑦故传天下而不足也——多:赞美
⑧今之争夺,非也,财寡也——鄙:轻视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⑦
D.④⑤⑥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倒剌沙柄国??????????????????????????柄:权柄。
B.有劝其就试者??????????????????????????劝:劝说。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宥:宽恕。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狱:案件。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
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
他的建议。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译文:???????????????????????????????????????????????????????????????????;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译文:????????????????????????????????????????????????


参考答案:
8.A?? 9.D?? 10.C
11.(1)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我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人先,故能成器长。”——老子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仆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小题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精髓?(3分)
小题2:老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观点,你赞同哪一个?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9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段话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是:不争、处下、柔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两句名言典型地表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之一——无为。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赞同哪个观点都可以,但要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