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四)
2017-01-24 21:49: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宪,飞爱将也。飞破曹成,宪与徐庆、王贵招降其党二万。有郝政率众走沅州,首被白布,为成报仇,号“白巾贼”,宪一鼓擒之。飞遣宪复随州,敌将王嵩不战而遁。进兵邓州,距城三十里,遇贼兵数万迎战。与王万、董先各出骑突击,贼众大溃,遂复邓州。十年,金人盟入侵,宪战颍昌、战陈州皆大捷,复其城。兀术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县,杨再兴与战,死之。宪继至,破其溃兵八千,兀术夜遁。宪将徐庆、李山复捷于临颍东北,破其众六千,获马百匹,追奔十五里,中原大震。会秦桧主和,命飞班师,宪亦还。未几,桧与张俊谋杀飞,密诱飞部曲,以能告飞事者,宠以优赏,卒无人应。闻飞尝欲斩王贵,又杖之,诱贵告飞。贵不肯,曰:“为大将宁免以赏罚用人,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时又有王俊者,善告讦,号“雕儿”,以奸贪屡为宪所裁。桧使人谕之,俊辄从。桧、俊谋以宪、贵、俊皆飞将,使其徒自相攻发,因及飞父子,庶主上不疑。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属吏王应求张俊,以为密院无推勘法。俊不听,亲行鞫炼,使宪自诬,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宪被掠无全肤,竟不伏。俊手自具狱成,告桧械宪至行在,下大理寺。桧奏召飞父子证宪事。帝曰:“刑所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桧诏召飞父子至。万俟卨诬飞使于鹏、孙革致书宪、贵,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规还飞军【注】。其书皆无有,乃妄称宪、贵已焚之矣,但以众证具狱。语在飞《传》。宪坐死,家赀。绍兴三十二年,追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赠宁远军承宣使,录其家。
(节选自《宋史·张宪传》)
【注】还飞军:绍兴七年三月,岳飞对张浚、秦桧的作为不满,就报请解职为母守孝,未得高宗允许,就“以本军事务官张宪摄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金人盟入侵渝:背叛
B.属吏王应求张俊白:告诉
C.桧诏召飞父子至矫:假传
D.宪坐死,家赀籍:凭借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宪被奸人构陷的一组是(3分)
①命飞班师,宪亦还?????????????????②苟以为怨,将不胜其怨????
③宪未至,俊预为狱以待之?????????④谓得云书,命宪营还兵计
⑤勿妄追证,动摇人心??????????????⑥令虚申警报以动朝廷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宪英勇善战,功业卓著。岳飞打败曹成以后,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了曹成的党羽二万人。随后张宪又一举擒获声称要为曹成报仇的“白巾贼”郝政。
B.张宪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因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处治。在严明执法方面,岳飞对张宪的影响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
C.张宪面对拷打,威武不屈。张俊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但张宪终究没有屈服。毫无结果之下,张俊亲自制造冤狱,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狱。
D.秦桧妒贤嫉能,陷害忠良。为了达到谋害岳飞目的而又不让皇帝产生怀疑,他和张俊以优厚的赏赐为诱饵,寻找能报告岳飞事情的部下,但未能得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桧、俊不能屈,俊劫贵以私事,贵惧而从。
(2)俊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宪谋还飞兵,令告王贵,使贵执宪。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籍:抄没。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文中“宪坐死,籍家赀”后面再没有下文,翻译为“凭借家里财产”,不通顺。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张宪”性格特征是“被奸人构陷”,①是秦桧命令岳飞、张宪班师。②是王贵不愿诬陷张宪。⑤是皇帝不同意秦桧的做法。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秦桧妒贤嫉能”文中无据。秦桧陷害岳飞的原因是“秦桧主和”,而岳飞主战。选项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屈——使他屈从(使动用法),劫——威逼(介宾短语后置句)。(2)为状——写好状纸,付——交给,还飞兵——还岳飞兵权,执——拘捕。
【参考译文】
张宪,是岳飞的爱将。岳飞打败曹成,张宪同徐庆、王贵收降曹成的党羽二万人。有一个叫郝政的曹成部将率部逃到沅州,头戴白巾,要为曹成报仇,号称“白巾贼”,张宪一举将他擒获。岳飞派遣张宪收复随州,敌将王嵩不战而逃。张宪率兵向邓州进发,距城三十里时,遇到敌军几万人前来迎战。张宪与王万、董先各自派出骑兵向敌人发起突击,敌人溃不成军,于是收复邓州。绍兴十年 ,金人背叛盟约入侵南宋,张宪率部在颍昌、陈州同金军交战都获得大捷,收复颍昌、陈州城。兀术率兵十二万人驻屯在临颍县,杨再兴与敌交战,战死。张宪率兵随后赶到,打败敌军溃兵八千人,兀术连夜逃跑。张宪率徐庆、李山又在临颍东北获得胜利,打败敌军六千人,获得战马一百匹,追击逃奔的敌人十五里,中原地区大为震动。恰逢秦桧主张和议,命令岳飞班师,张宪也率部返回。不久,秦桧与张俊密谋杀害岳飞,秘密引诱岳飞部下,对能够报告岳飞事情的人,给予优厚的赏赐,但最终没有人响应。听说岳飞曾经要处死王贵,又杖打他,引诱王贵诬告岳飞。王贵不肯答应,说:“作为大将岂能不赏罚部下,如果对此怀恨在心,那么怨恨就太多了。”秦桧、张俊不能使他屈从,张俊用王贵的隐私威逼他,王贵恐惧而服从。当时又有一名叫王俊的人,善于控告揭发别人,号称“雕儿”,因为奸诈贪婪多次被张宪所处治。秦桧派人劝说他,王俊立即就答应了。秦桧、张俊密谋认为张宪、王贵、王俊都是岳飞部将,如果让他们之间互相告发,牵连到岳飞父子,能使皇帝不产生怀疑。张俊亲自写好状纸交给王俊,胡说张宪企图逼迫朝廷归还岳飞兵权,命令王贵,让王贵拘捕张宪。张宪还未到,张俊便预设监狱等待他。属下官吏王应求告诉张俊,认为枢密院没有审问的权力。张俊不听,亲自审问拷打,让张宪自己诬陷自己,说收到岳云书信,令张宪筹划交还岳飞兵权的计谋。张宪被拷打得体无全肤,终究没有服罪。张俊亲自布置成冤狱,告诉秦桧将张宪囚械到行营,关押到大理寺狱。秦桧上奏请召岳飞父子证实张宪事实。皇帝说:“刑法是用来禁止叛乱的,不要妄加追究牵连,以免动摇人心。”秦桧假托诏令召来岳飞父子。万俟禼污蔑岳飞让于鹏、孙革送信给张宪、王贵,命令他们谎报军情惊动朝廷,岳云给张宪写信规划交还岳飞兵权。这些书信都没有,乃胡说张宪、王贵已经烧掉了,只是以众人的证言判罪定案。这些在《岳飞传》中都有记载。张宪获罪而死,家财被查没。绍兴三十二年,追任恢复张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追赠为宁远军承宣使,授予他的家属官位俸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退???让???
贾谊
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劬qú勤劳,劳苦)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窳yǔ懒惰)而希灌,其瓜恶。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曰:“恶(恶wū叹词,表示愤怒)!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惛hūn糊涂)也,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说同“悦”,高兴)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窭jù贫而简陋)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翦同“剪”,修剪)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莫:不要
B.楚边亭旦而行瓜行: 巡察
C.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闻:使……知道
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飨:宴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怒其亭瓜之恶也吾其还也
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
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
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
小题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4分)
??????????????????????????????????????????????????????????????????????????????????
?
(2)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A(莫,通“暮”,夜晚。)
小题1:B(A.其,①代梁国边亭;②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B.因,副词,于是,就。C.若,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你?? D. ①加强语气,是;②竟然。)
小题1:C(“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
小题1:B(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迄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小题1:略
附译文:
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告诉官吏说:“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对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便送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就的行为才有的。俗话说:“转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老子说:“报怨以德。”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吧!为人不忠厚老实,怎么值得去效仿呢?
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识通假。
(1)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句”同??????????????? ????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 ???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 ????
(4)将免者以告(“免”同???????????????? ??
(5)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 ???
(6)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振”同?????????????????? ??
(7)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嚼”同????????????????? ???


参考答案:(1)同“勾”
(2)同“率”,率领
(3)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巡抚状闻闻:使听到
B.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乘:登
C.输不必金必:一定
D.若将缒城斫营者斫: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斫”应解释为“偷袭、袭击”)?????
小题2:C(①表明他勇敢,⑤表明他重兄弟情义,⑥表明他爱护百姓)
小题3:B(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时,江阴城还没有被包围,否则阎应元无法进城)
附文言文译文:
崇祯十四年(1641)年,阎应元调任江阴县典史。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没有兵器。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一连射死三人,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把它作为荣耀的事。
  豫王多铎的大军渡过长江,不久,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获。诸生打算拥戴新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守备。陈明选于是连夜飞马赶去迎请阎应元。阎应元连夜飞驰入城。当时城里士兵不足一千,而且粮饷尚无着落。阎应元进了城,便整理军中文件簿籍,修建城防工事,下令每家出一名男子登城守卫,剩余的男子为军中送饭。传令说:“捐送不一定都是金钱,捐粮食、布匹听便。”
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清军驾起大炮轰击城墙,城上的矮墙被炸裂。阎应元命令用铁叶裹着门板,再用泥土装在空棺材里,堵在倒塌处。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军营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
  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刘良佐,是以前弘光朝的四镇之一,被封为广昌伯,投降清朝的总兵。他远远地对阎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阎应元性格严厉刚毅,号令严明整肃。他轻财重赏,毫不吝惜。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准备上等棺木殓葬,并洒酒于地哭祭。和壮士说话,一定称呼“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
  贝勒把两员降将反绑,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阎应元骂道:“吃败仗的家伙,给敌人俘虏了不快点死掉,干什么还啰里啰苏!”贝勒又派人宣令:“只要杀掉四门首先起事的各一人,我们就撤去包围。”阎应元高声回答:“宁可斩我的头,凭什么要杀害老百姓!”喝令传话的清卒滚开。
  贝勒已经察知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阎应元斗志昂扬地登上城楼,神情气度一如平日。第二天,城一会儿就被攻破,清军蜂拥而上。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阎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阎应元看见贝勒,挺身站立,不肯弯腰。一名清兵用长枪刺穿阎应元的小腿,小腿折断,阎应元跌倒在地。 不久,应元气绝身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诫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国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穷其所生之地??????????????????穷: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胜:胜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偃蹇:高傲
D.凡诸富人所酣嗜??????????????????酣嗜:畅饮嗜好
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恰当的一项是
A.(京师人)或芟而去焉?????????????????? B.独此取诸(于)土之所有
C.是将不胜笑(之)也???????????????????? D.(竹)不可以谐于俗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溪记》名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了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3段,作者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能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的《竹溪记》体现了他的文风。


参考答案:
1.D
2.D
3.B


本题解析:
1.酣嗜:尽情嗜好
2.A江南人。B诸,之于,兼词,故不能加“于”。C“是”指代笑不完的“这种情况”,加“之”反而对象不明;且“笑”是自动词,无需带宾语
3.简记或不记竹溪景物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