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昊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恿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
1.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2.“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3.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
4.下列对例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A.为贾生着想的人,在行为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B.像贾生这样的人,在立身行事方面也应该谨慎啊。
C.像贾生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D.为贾生着想的人,对(贾生周围)发生的事要谨慎啊。
5.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
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
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
参考答案:1.A
2.C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
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
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人,童髻入学,才气奔放,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诸生或笑之,慨然曰:“闭户经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举乡试第一。主考洗马梁储还朝,携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与叹赏,遂招寅往还门下。储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饯。已未会试,敏政为考官,同舍生徐经,以币交敏政家人。为给事华昶所参,语连寅,俱下狱,掠问无状,竟坐乞文事,论发浙藩为吏。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尝缘故去其妻,自伤放废,无所建立,譬诸梧枝旅霜,苟延何为?复感激曰:“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作《伥伥》诗,读者悲之。
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以归。其学务穷研造化,寻究律历(历法),求扬马、元虚、邵氏音声之理而赞订之,旁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其应景诗文,不甚措意,谓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气时发或寄于画下笔则追唐宋名匠厌苦征求亦不尽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门,自号“六如”,年五十四卒。
(节选自《明史拟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与所善张灵纵酒放怀 善:交好
B.为给事华昶所参 参:弹劾
C.竟坐乞文事 坐:因……犯罪
D.不就,放浪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 就:就绪,指官员任职期满。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币交敏政家人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B.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币聘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
C.其学务穷研造化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寅奇气时发,或寄于画 月出于东山这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唐伯虎从小就才气奔放,关键时常常表现出满腔的豪气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牵连,唐伯虎弃官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沉沦。
C.唐伯虎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两个主考官的赞赏,于时被招纳为门下,任其往来。
D.唐伯虎在诗歌、绘画、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不愧为“才子”称号,但他最后还是心归佛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就,趋,这里指就职、到任
小题2:D,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凭借;B承接连词,不译代词,你;C.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可要)
小题3:C(唐伯虎乡试时,主考官是梁储,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叹赏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储还朝以后。)
古文参考翻译: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吴县人。幼年入学,才气奔放,与交好的朋友张灵纵情饮酒畅抒胸怀。有的读书人讥笑他俩,唐寅就豪气十足地说:“我要关门读书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乡试第一名。主考洗马梁储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带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都很赞赏,于是程敏政招纳唐寅为门生。梁储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诗文为他饯行。已未会试,程敏政为主考官,同乡考生徐经,用钱贿赂程敏政的家人,被给事华昶弹劾,牵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监牢,拷问没有找到具体根据,最后因求诗文的事,唐寅判发到浙藩为役吏。唐寅没有到任,放浪形骸,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等地,到东南观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归来后在桃花坞建了一座房子,与朋友每天畅饮其中。曾经因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伤怀,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以梧桐树打了一层严霜为喻,常自问苟延残喘还有什么作为呢?过了一阵又感叹说:“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应该慷慨激昂,为何效仿那些困顿之人。”于是刻了一枚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又作了一首《伥伥》诗,读过的人都觉得悲伤。
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请他前往。唐寅见了一面后知道他有谋反的心思,于是装疯卖傻,宁王只好放他回乡。他学习务必追本穷源,达到化境,研究历法,探求扬马、元虚、邵氏的音韵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订正它,旁及山川虫鱼鸟兽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间。他对于官样应景的诗文,没有特别用心去做,说后来人会知道我的才能不在这方面。胸中常有奇气喷发,有时寄情于画,下笔描绘颇有唐宋名家笔法;(别人)饱经艰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达到他的那种境界。晚年后皈依佛门,自号“六如”,死时才五十四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第五》)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④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看轻。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小题1:对上面这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有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小题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示例]爱好仁德还应该爱好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所以,C项中说“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不对。
点评: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以贤为贤,并能践行忠、孝、信等德性,虽说没有接受什么教育,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本质的学习。非常典型表达了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一个人处理好与妻子(“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父母,君主,朋友的关系, 已经很有“德”,类似我们今日谈到的“情商高”。——这是对易解释为“看轻”时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6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小题1:这些不同回答可以体现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小题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