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24 21:54: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B.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决定
D.向使三国各其地爱:爱惜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实百倍(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B.子孙视不甚惜(之:土地)
C.奉之弥繁,侵愈急(之:赂秦各国)
D.惜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暴霜露,斩荆棘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与:结交,亲附
小题1:秦接受贿赂而获得的土地
小题1:A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B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D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小题1:第三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④,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⑤,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⑥其貌,忻慕笑抃⑦,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①责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_》对此有所论及。
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
4.从文末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故都的秋
2.(通过比较)指出孙先生与三人遭遇相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以讲学自给。(后)周显德初,太祖(赵匡胤)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后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召为户部郎中。
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三年,迁给事中。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囋其肤,童予秉箑(扇子)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微时娶阎氏,无子,妾田氏生继宗。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赵匡胤)领同州节度  领:担任职务
B.皆署从事署:委任,交给
C.奏便宜十数事便宜:利于治国、合乎
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D.愿得制度狭小制度:规章,办法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沈伦“清廉爱民”的一组是(  )
①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 ②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 ③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 ④伦独居佛寺,饭蔬食 ⑤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 ⑥岁余尽焚其券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伦年轻时学习《周礼》《仪礼》《礼记》,以讲学谋生,后因人举荐为官,最终官至宰相。
B.沈伦来自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当他发现百姓闹饥荒时,便采纳了他人的意见,请求皇上动用军粮,开仓济民,并且力排众议,拯救了天下苍生。
C.沈伦年少好学,后随军作战期间,仍爱惜图书,因此他日后信奉佛教,拒绝童子的热情服务,希望以此积德求福。
D.沈伦对住宅低矮毫不在意,但为了母亲也曾购买木材建造佛舍,皇帝并未因此责备他,反而派人为他修建住宅,皇帝对他的恩遇由此可见一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制度:规模。
试题分析:
小题2:①表明沈伦受皇帝信任,③这是郡长吏的语言。
试题分析:
小题3:强加因果关系。
试题分析: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赙金,赙仪,赙赠)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好推贤雅:平素,一向(副词)
B.百姓便之便:认为有利
C.数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进:进献
D.遣客为弟报仇被征坐:因……而犯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河东夫晋,何厌有?
B.与长史急焚其船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再迁沛郡都尉遂猾胥报充里正役
D.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小题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甚至死后连下葬的地方也没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3分)
(2)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4分)
(3)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进”应理解为“推荐”。
小题1:D项两个“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A项前一“之”,动词“去,到”;后一个“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前一个“乃”为“于是,就”;后一个“乃”为“竟然”。C项前一个“为”是“作为”,后一个“为”是“被”的意思,表被动。
小题1: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小题1:(1)全句通顺2分,“敕晓”“还”“闻”1分(2) 全句通顺2分,“诛”“立”“善”“省”2分 (3)全句通顺2分,“尚兴”“殄”1分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汲县人。年轻时很有才能,在郡里为官担任公曹,以公平著称。更始年间,被大司马府征召。建武元年,一年之中连升三次官职到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肖广放纵士兵干不法之事,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借朝廷晓喻肖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肖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光武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到河东巡视,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带领骑兵突击贼兵,杀死了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拜授为成臯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又迁升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升任汝南太守。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获多,百姓觉得这样的很便省。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称赞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非常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依照旧制,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如果如姬没有杀父之仇,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事情应该复杂,就不可以减省,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皇上下诏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遇春数称于太祖。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而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
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犹不,侍宴语傲慢悛:悔改。
B.疾驰其营薄:迫近。
C.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通州次:驻扎。
D.知元主在捕鱼儿海牒:间谍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还至亦迷河,悉降余众吾还也
B.都督耿忠拥见胜今行无信
C.遇春数称太祖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
D.帝闻不乐臣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儿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返回的途中,因喜峰关官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骄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仍然宠幸他,还把他封为梁国公和太子太傅,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3分)
(2)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4分)
(3)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谍,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通过谍报。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个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因此,词类活用与否,关键看其所处的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作状语,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这样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自己可以总结一些。
小题2:试题分析:C项,介词,向,对。A项:代词,他的;语气助词,表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点评:考查文言虚词的试题,题目用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是“意义和用法”,有两点提示:⑴是看到这样的题目要求,应该明白是考查虚词;⑵是要从用法和意义两个方面去回忆、推断。一是(意义和用法)“相同(一致)”一组(一项)或(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一项),这是对选项的要求。答题时,应看准了,以免答题失误或造成思维干扰。
小题3:试题分析:“太祖仍然宠幸他,还把他封为梁国公和太子太傅”错,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句这几词的释义是关键:衣之,衣,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衣,给他衣服穿;服,作动词,穿上衣服。(2)句的“提”“遽”和“何以”是理解和翻译句子的关键:提,率领,带领;遽,立即,匆忙;何以,即“以何”,以,用,凭。何,什么。 (3)句几个词的理解稍难些:揕,用刀剑等刺;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这样;则,那么。见,被。陵,是通假字,通“凌”,欺凌。
点评:高考中试题所要求的翻译的文言语句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是课内的,所以对教材中的课文应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迁移于课外。
参考译文:蓝玉是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常战常胜。常遇春多次在太祖面前称赞他。
二十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的身份跟着大将军冯胜征讨纳哈出,在通州驻扎。听说有元兵驻扎在庆州,蓝玉趁着大雪,带领轻骑兵袭击攻破元军,杀了平章果来,生擒果来的儿子不兰溪回来。适逢大军进发至金山,纳哈出派遣使者到冯胜的军营投降,蓝玉前往接受投降。纳哈出率领几百骑兵到达军营,蓝玉非常高兴,设酒宴招待他。纳哈出斟酒敬蓝玉,蓝玉脱下自己的汉服给纳哈出穿,说:“请穿上这件衣服再喝酒。”纳哈出不肯穿,蓝玉也就不喝酒。争执持续了很长时间,纳哈出把酒倒在地上,看着他的部下很气愤地嚷叫,将要离去。郑国公常茂在席间,径直上前砍伤纳哈出,都督耿忠架着(纳哈出)去见冯胜。纳哈出的手下惊惧散乱,(冯胜)派元军投降的将领观童去规劝他们投降。明军回师至亦迷河,招降了纳哈出剩余的部队。适逢冯胜有罪,太祖收去了他的大将军印,命令蓝玉行使总兵官的职务,不久在军中授蓝玉为大将军,蓝玉移兵驻扎到蓟州。
当时元顺帝的孙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帝位,侵扰边塞。二十一年三月,太祖命令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去征讨。军队出了大宁,来到庆州,蓝玉通过谍报得知元帝在捕鱼儿海,就从小路日夜兼程,进军至百眼井。离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没有见到敌军,蓝玉想要领兵回去。定远侯王弼说:“我们率领十万多士兵,进入漠北腹地,一无所得,匆忙率兵回去,将用什么来回复皇上的诏命?”蓝玉说:“对!”命令将士们在地下挖洞做饭,不要露出炊烟和火光。又趁着夜晚来到捕鱼儿海南边,敌人的军营还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多里的地方。蓝玉命令王弼做前锋,快速进军迫近敌营。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源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就没有防备。加上当时起了大风,卷起黄沙,白天亦昏暗无光。大军前行,敌人没有发觉。明军突然到达元军营前,元军大惊,匆忙迎战,明军大败元军。杀了太尉蛮子等人,招降了他手下的士兵。
蓝玉身材高大,满面红光,富于勇气和谋略,有大将的才华。中山、开平王死后,蓝玉屡次统帅大军作战,多次立功。太祖待他十分优厚。蓝玉渐渐地骄傲自满,畜养了很多庄奴,这些人都仗着蓝玉的威势暴虐凶横。蓝玉曾经抢占了东昌的民田,御史查究追问此事,蓝玉发怒,赶走了御史。蓝玉北征元军回来时,半夜敲击喜峰关关门,关吏没有及时开门接纳,蓝玉纵容士兵打破关门长驱直入。太祖听说这件事后很不高兴。先前,太祖想封蓝玉为梁国公,因他犯错改封凉地,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蓝玉仍然不知悔改,在侍奉皇上的宴会上出语傲慢。蓝玉在军中擅自罢免和提拔军官,独断专行,皇帝多次责备他。他西征回朝,太祖让他做太子太傅。蓝玉对位居宋、颍两公之下感到不高兴,说:“难道我不能胜任太师一职吗!”等到他入朝上奏,太祖往往不接纳,他更加不高兴。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把蓝玉交给狱吏审讯。案件审理结束后,族灭蓝玉。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