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1-24 22:18: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②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作者当时被贬官后居于永州。②机心是“心思、计谋”的意思,多指应付利害的人事百端。
(1)赏析诗歌第二联中“覆”“唯”在表达上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作者当时处境,分析诗歌尾联所表达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至落叶能覆盖溪桥;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岁暮归南山①??(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日。
小题1:颈联的“催”“逼”二字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加以赏析。(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回答“催”“逼”二字的句中意,再答出手法是拟人,最后回答情感—功名未就的忧虑焦急而又无奈辛酸的复杂感情。
小题1:回答“松月夜窗虚”的作用,要注意题干中的“结构上的作用”,即照应补充上句的“永怀愁不寐”,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13届福建泉州高三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北写望???林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选自《林和靖诗集》
小题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小题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观点: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写北山,绘声绘色;色彩鲜丽,宛若水彩画。但是在这里诗人说图画也难以描绘它的美丽。表现了诗人对山北晚景的喜爱和赞美,图画也难以描绘。
小题2:
试题分析:全诗描写了山北傍晚时美丽的景色,村边的小路上黄页轻飘飘的落下,青绿色的山气弥漫在村
舍的周围,远远地看见挑着柴担的樵夫从云雾里若隐若现,寺庙里的僧人也从河边归来。好一幅优美宁静、、
的画面。但是不知道是谁吹奏了横笛,惊起了芦苇丛里的白鸟“扑腾”乱飞,给宁静的气氛中增添了灵动
和活力。以“白鸟”的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水边归”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了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和喜爱、闲适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琴弦,
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
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标题及内容看,此诗并没有运用象征手法,而是借用独特、精美、多姿多彩的比喻意象来表现那种温柔、缠绵而又凄惋的情思。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①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小题1:一、二句表现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答:??????????????????????????????????????????????????????????????????????????
小题2:简析三、四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它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急)。
小题2:运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第一句“雨过横塘水满堤”描写“雨量之大”,第二句“乱山高下路东西”表现“雨势之猛(急)”。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