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24 22:3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省所——依靠
B.汝来省吾,一岁——留居
C.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攻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节选自《左传》)
  【背景】烛之武说退秦军后,秦穆公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过了两年多,晋文公死去,秦穆公欲独吞郑国,因此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坚持出兵袭郑。
1.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
B.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潜:秘密地
C.晋人师必于崤——御:驾车
D.秦师遂——东:向东进发
2.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劳力竭,远主备
B.中寿,尔墓木拱矣
C.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D.辍耕垄上
3.能表现蹇叔有非凡预见力的一组是(???? )
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③晋人御师必于崤
④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B.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能及时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
D.秦晋崤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还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A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隋)高祖①性严重②,令行禁止,勤于政事。每旦听朝,日昃③忘倦。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④,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⑤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⑥之间,丈夫⑦率⑧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故衣食滋殖⑨,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然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短也。(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卷)
  【注】①高祖:隋文帝杨坚。②严重:谨严持重。③昃(zè):太阳西斜。④没:同“殁”,“死”的意思。⑤劝课:劝,勉励,奖励。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⑥开皇、仁寿:隋文帝年号,公元581年至 604年。⑦丈夫:成年男子。⑧率:一律。⑨滋殖:很快地增长。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令行禁止,于政事。——勤:辛勤。
B.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喜爱。
C.仍遣使者劳其家。——问:慰问。
D.然猜忌苛察,受谗言。——信:容易。
(2)选出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后宫皆浣濯之衣——不绫绮
B.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养百姓
C.丈夫率绢布——后官皆服浣濯之
D.仍遣使者问其家——何必神苦思
(3)“天下化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内容是(???? )
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猜忌苛察,信受谗言
C.令行禁止,勤于政事
D.其自奉养,务为俭素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隋文帝生活节俭朴素,他的这种美德使人人仿效而成为社会风气。
B.隋文帝对人要求严格,又听信谗言,因此,功臣老朋友自始至终都不愿保全他。
C.隋文帝性格谨严持重,勤政爱民,国家被治理得繁荣安定。
D.隋文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执政期间,人口增长迅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国家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
(5)将文言文阅读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每旦听朝,日昃忘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之”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

A.于传有
B.所欲与聚之
C.残贼人谓之一夫
D.谆谆然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浩至,尽置法,民甚快之诸:各种
B.水三尺止乃:才
C.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去:离开
D.以印记其背悉:全,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已去,追而还之父母忧过勤而止之
B.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
C.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令关中人,哀之如失父母
D.遇人有遗楮币途者献书平章不忽木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3分)
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③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
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⑥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B.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直直地站立,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
小题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3分)
②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诸:兼词“之于”
小题1:C“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1:①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②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④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
小题1:“四顾壁立”是指他家贫如洗,没有多余的财产;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1)“加之以刑”“目”“是”(2)“以”“ 为”“ 济”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