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24 22:46: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
小题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面对出仕与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子路曰:“不仕无义。”可见子路主张出仕。许由喟然叹曰:“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可见其不主张出仕。
小题2:
试题分析:两种观点都有其可取性,无非对错。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所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②徐本素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以此取祸。
                             ——《明史》
【注】① 番禺故号烦剧:番禺从前以事物多而杂乱闻名。
   ② 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令率不能堪           堪:胜任
B、同械其魁通衢           械:用刑具绑缚
C、其兄弟因怙势为奸         怙:依靠、依仗
D、后使者甫到            甫:刚刚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数以威福撼同         ③ 条其事奏之
 ② 辄巧诋以罪          ④ 帝不知其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 数鞭辱县中佐吏         ② 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 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④ 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⑤ 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⑥ 笞竟始遣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同作番禺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使当地百姓能够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权贵朱亮祖接受土豪贿赂,摆下酒宴向道同说情,被道同严辞拒绝。道同也因此遭到朱亮祖的报复。
C、道同虽然只是个小官吏,却敢上书谈论大臣不守法纪的事。因此,皇帝看过道同的奏本后,认为道同为人正直。但是最终,道同还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被错杀了。
D、道同在世时是有求必应,因此,百姓纷纷传说道同为神灵。道同死后,百姓纷纷悼念痛惜他,甚至有的百姓将道同的牌位立在家中,以寄托哀思。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 闻 古 之 君 人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 君 遣 之 三 月 得 千 里 马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 君 大 怒 曰 所 求 者 生 马 安 事 死 马 而 捐 五 百 金 涓 人 对 曰 死 马 且 买 之 五 百 金 况 生 马 乎 天 下 必 以 王 能 市 马 马 今 至 矣 于 是 不 能 期 年 千 里 之 马 至 者 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战国策·燕策》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参考答案:
1、A(A项中,“堪”应解释为“承受、忍受”)

本题解析: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为孝敬而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而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才稍微过上安定的生活。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操纵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贵物品,他们稍不如意,就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道同用刑具铐住他们中领头的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示众),各个恶霸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与他)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能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一天,亮祖打破了脚镣和手铐把那个领头的恶霸放走了,他还借口别的事情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送美女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作坏事。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还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不重礼节情况的奏章就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缘由,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虽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情,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达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头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道同严厉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B.苏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与父苏辙、弟苏洵并称“三苏”,并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C.《女神》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奇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D.泼留希金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作品中的人物,《狂人日记》《钦差大臣》《死魂灵》都是果戈理的作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个片断,回答下面问题。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①而为泰②,难乎有恒矣。”(《述而》)
  注释:①约:穷困。②泰:宽裕,豪华,奢侈。
(1)把上面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2)这两段话都隐含了作者对做人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一种与人友善的样子,左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文属:撰写。
C.深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寻检恣:任意。
小题2: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昧”在这里应该是违背的意思。文言文实词多义词确定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代人原文进行验证。此题考查的往往是语境意义,考查考生文言词义的推断理解能力,因此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基础上,必须学会依文定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小题2:④是被贬官之后的仕途艰难;⑤是被元载陷害。用排除法可选出答案A。人物特点分析首先看是否其人其事,然后看什么事表现人物什么特点,找出不合适的句子排除选案,可找到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题3:“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与文意不符。吕諲已经罢相,但声问甚美。李揆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到吕諲管内构求諲过失。文言文分析综合主要考察归纳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人物传记注意从记叙的要素核对信息是否正确,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是否与原文一致,注意信息整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分析的能力。
小题4:参考译文:(1)他的兄长自己当时就有名声,却在多余的官职上滞留,李揆竟然没有引荐给朝廷。
(2)他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稍微怠慢,他就又搬家,因此他迁移到过的地方,大概有十几个州了。
文言文翻译必须联系上下文,以直译为主,关键词翻译要准确,忠实于原文,做到文从字顺。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