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B.①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C.①帝乡不可期(期:期待)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5-6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八佾》)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对赡养父母问题,孔子提出了与一般人不同的见解,认为子女仅仅赡养父母,这是不够的。
B.从政者应当对“孝”做出表率,以此去教育百姓,实现治国的理想。
C.从政者在道德上放松要求,造成社会礼崩乐坏,孔子对此感到痛心和悲伤。
D.多做善事,心存善念,老百姓就会感恩,社会风气就会好转。这是孔子提出的救世主张。
2.三则选段都有“敬”字,孔子在“敬”字上表达了哪些思想内容,请做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尽孝对父母要恭敬。当政者要得到人民的敬重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小题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
本题解析:
小题1:“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①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④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⑤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⑥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刖其左足 刖:砍断脚,古代的一种酷刑。
B.而游士危于战陈 陈:通“阵”,指军队阵列
C.独周乎道言也 周:契合,此可引申为采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治:被治理,此引申为被管制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组是
A.玉人曰:“石也。”/ 是寡人之过也
B.和虽献璞而未美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 /乃能衔哀致诚
D.主以尊安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A.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B.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C.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D.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小题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小题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A项最易排除,其次B项,其次C项。D项的陷阱在:如果考生只从本句来思考,很容易把“治”作“治理、管制”解。而理解“治”字的主要语境应在后文的“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根据前后语意,此句所说现象应是 “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这一现象在当世的表现,所以“治”与“乱”应属反义词,因此“治”之义应是“社会安定太平”。
小题2:
试题分析: 虽,即使;课句内为虽然,因此项有难度,所以课内句选句时遵循从易原则。本题整体难度中等,排除难易排序应为:A、C、D。“和虽献璞而未美”,理解“虽”的意思,关键在先要理解“未美”之义,而理解“未美”,则须联系后句“未为主之害也”来理解,“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与前句“未美”应是转折关系,因此“未美”应指所献之璞不美,而根据后文,和氏所献之璞应是美的,只是君王不识货而已,所以“虽”所引领的内容应是一种让步假设,“虽”应解为即使。A项,也,语助词,表判断。C项,乃,才。D项,以,介词,因为,析:“主以尊安”是省略句,“以”后省略“之”,根据前文,“之”应指商鞅之法,课文内有类似句,如“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课内句选句尽量顾及高中所学全部课本:是寡人之过也(必修一),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必修二),乃能衔哀致诚(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必修四)。
小题3:
试题分析: 译文: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百官的俸禄等级,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小题4:
试题分析: A项,“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应是楚文王。而根据A选项的表述则为和氏自己。属张冠李戴之错。B项“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有错,原文“所祸”,所字结构,“祸”应为动词,根据前后文,其意应为:(被群臣士民)看作祸害;另,依据选项表述,“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是韩非的观点,这与文章的观点是相违背的。属词义解读之错,脱离语境之错。D项,“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术的不同态度及其结果进行对比”有错,文中楚悼王与秦孝公并非对比,属手法分析之错,其因是查看原文不仔细。另,和氏献璞,是否为喻证,有待商榷。
小题5:
试题分析: (1)计分点在:宝玉、而、介宾短语后置。宝玉,名词用作动词,是宝玉,“宝玉”与“题之以石”通过连词“而”相连,而“题之以石”是动词短语,故与之构成转折关系的“宝玉”须为动词义。而,表转折,却。题之以石,循直译原则,应为介宾短语后置,还原应为“以石题之”,以,用;题,称作、称呼等。悲,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也可灵活译为动词“悲伤、悲叹”。另,夫,助词,表感叹语气。
(2)计分点在:然则、特、帝王。然则,古汉语常见固定结构,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这样,那么”。特,只是,课内重点词语,课文中出现过两三次,湖南应已考两次。帝王,能促成帝王之业,或类似意思,直接译为帝王的,不计分。另:有道者,鉴于难度很大,所以在注释上直接给出了解读;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之独立性,译时删去;不戮,含被动义,没有被杀。璞。是一个喻词。
(3)计分点在:禁、游宦、显。禁,约束,译为禁止,不计分,译为制止,勉强算对。游宦,靠游说求官,若译为“游说求官”,也给分。(游宦:春秋 战国 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显,使动用法,使……显贵。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