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24 23:21: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1分)
天狼伴星——谈才:实验与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多种才能:制造仪器之才,观察实验之才,抽象思维之才,推理计算之才,等等,但基本上是两种:一是实验,一是思维。既能动手,又能动脑。
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这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他们共同协作,导致重要发现。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第谷与开普勒,又如伽利略与牛顿,法拉第与麦克斯韦。“每一对中的第一位都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而第二位则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爱因斯坦文集》第1集,第15页)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出身于英国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铁匠。他只上过短期小学,十三岁去书店当学徒,以从事化学与电学的实验。后来,他听了英国化学家戴维的演讲,印象很深,便写信给戴维,请求介绍到皇家学院去工作。在工作中他表现了杰出的实验才能,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电磁感应﹑电化学与电磁波)做出了贡献。他还得到了能量守恒的正确概念。但他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则较少受人注重,例如关于电磁学说,虽然他已提出了电磁与磁场等基本思想,但表述不明确,没有找出数量上的规律。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的说明,才为世人所普遍接受。
然而不要以为这两种才能不能兼备,切勿把才能神秘化,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苦干是巧干的母亲。许多人如李时珍﹑达尔文(C.Darwin,1809-1882)等就一身兼有这两种才能:既善于从自然界索取第一手资料,又能独具慧眼,从中找出规律来。
著名的天狼伴星的发现在天文学史上传为佳话,同时也显示了人类的智慧,1834年,贝塞尔(F.W.Bessel,1784-1846)观察天狼星自行时,发现它并不沿着直线(直线指太阳的弧)运动,而描绘出波浪形的曲线。他怀疑这是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1844年,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贝塞尔从理论上断定这颗星(后来叫天狼伴星)是存在的。1862年,也就是他死后十六年,美国的克拉克把新制成的18英寸(1英寸等于25.4毫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狼星时,果然发现了这颗伴星,贝塞尔的预言光辉地被证实了。
天狼伴星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它的质量大得惊人,密度为水的17万倍。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贝塞尔对数学也很有研究,贝塞尔函数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节选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
小题1:下列关于天狼伴星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是1834年贝塞尔在一次天文观测中发现的。
B.1862年,美国的克拉克用18英寸天文望远镜证实了贝塞尔关于天狼伴星存在的预言。
C.天狼伴星密度约为水的17万倍,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白矮星。
D.天狼星的发现,证明贝塞尔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
小题2: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需要的才能基本上是实验和思维两种,但对某些具体科学家而言,有时并不能兼备。
B.科学史上有些人由于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而成对出现,说明这两种才能不能兼而有之。
C.在科学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具备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如法拉第﹑李时珍﹑ 达尔文﹑贝塞尔等。
D.贝塞尔和克拉克,就象伽利略和牛顿一样,一者“直觉地抓住了事物的联系”,一者“严格地用公式把这些联系表述了出来,并且定量地应用了它们”。
小题3: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总体上需要实验和思维两种才能。请结合中学阶段学习科学知识的经验体会,谈谈实验和思维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实验和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表述不准确,贝塞尔只是“怀疑这是由于天狼星被另一颗紧挨着它的星所摄动而产生的曲线”并非发现天狼伴星。C项中原文为“密度为水的17万倍。”不是“约为”。D项中原文为“贝塞尔的发现,也证明他是一个兼备实验和思维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属于表述绝对,从文中第四段可知这两种才能可以兼备。C项中法拉第不属于这类人。D项中贝塞尔兼具这两种才能,并非只具备其中一种才能。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不难答出实验和思维对于科学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1)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2)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3)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4)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5)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6)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7)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8)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9)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大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10)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
小题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4)(5)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5分)
????????????????????????????????????????????????????????????????????????????????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答题区间,只主要集中在(5)段,根据信息要点,“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可以概括为(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点评:如何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呢?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突然,看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他知道,这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和钩把子上的沙丁鱼。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和人都在慢慢飘流。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他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他深信:“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最终,鲨鱼吃掉了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幅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他的小茅棚。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一旁守护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和他一起出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老人与海》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B、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小说中的人物自始自终充满了激情,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壮的。
D、小说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老人有现代化的捕鱼设备,结局就会相反。
E、小说在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参考答案:1、(1)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笑》一文,完成第下面的题。
高士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对于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当外界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通过人的感官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号,就会立刻指挥全身肌肉或一部分肌肉动作起来,于是出现了笑。
  小则嫣然一笑,笑容可掬,这不过是一种轻微的脸部肌肉动作。一般的微笑,就是这样。
  大则是爽朗的笑,放声的笑,不仅脸部肌肉动作,而且发声器官也动作起来。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甚至全身肌肉、骨骼都动员起来了。
  笑在胸腔,能扩张胸肌,肺部加强了运动,使人呼吸正常。
  笑在肚子里,腹肌收缩了而又张开,及时产生胃液,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笑在心脏。血管的肌肉加强了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使人面色红润,神采奕奕。
  笑在全身,能让全身肌肉都动作起来,兴奋之余,使人轻松,睡眠充足,精神饱满。
  笑,也是一种运动,不断地变化发展。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速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娇嫩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冷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笑有笑的哲学。
  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
  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
  笑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
  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的一生。
  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
  笑有笑的医学。笑能治病。神经衰弱的人,要多笑。
  笑可以消除肌肉过分紧张的状况,防止疼痛。
  笑也有一个限度,适可而止。有高血压和患有心肌梗塞毛病的病人,不宜大笑。
  笑有笑的心理学。各行各业的人,对于笑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都有他们的心理特点。售货员对顾客一笑,这笑是有礼貌的笑,使顾客感到温暖。
  笑有笑的政治学。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人,非有笑容不可,不能板着面孔。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们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的表演时,剧场里总是笑声满座。笑有笑的文学,相声就是笑的文学。
  笑有笑的诗歌。在春节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笑的诗。其内容是:“当你撕下一九八一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得这样甜蜜,是坚信:青春的树越长越葱笼?是祝愿:生命的花愈开愈艳丽?啊!在祖国新年的建设宏图中,你的笑一定是浓浓的春色一笔……”
  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
  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笑得更甜。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
  笑是一件大好事,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
  我这篇科学小品,再加上外国的资料,可以在大百科全书中,在笑的项目下,占有一席的地位。
  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
  高士其(1905—1988),福建人,科学文艺家,诗人。著作有诗集《太阳的工作》、《你们知道我是谁》、《祖国的春天》等。
1、文章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笑的社会功能;最后一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文章结尾发出“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祝愿。结合文中所介绍的关于笑的知识,简要说说“笑”能给人们的身心和社会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笑对健康有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