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走远不能靠“神奇”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 中华文化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先吸引住其他国家国民注意的多是中华文化中神奇、惊险之类的文化要素,诸如盖世武功、祖传秘方、民间绝活、人造奇迹以及神秘观念等等。
在近代,这些放着异彩的神奇文化确实曾使西方人十分惊愕,也曾吸引一些西方人前来探究和学习,这是中华文化最初走向世界的情况。但这些文化要素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科学原理不明,加之文化偏见,所以在向世界推广方面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中医至今也未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承认。
更何况,“神奇”、“神秘”等词汇并不是正面评价,掺杂着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偏见,因为神秘、神奇往往意味着不好理解,不容易被西方认同,无形中就把中华文化降格了,认为中华文化有其不文明、不科学、不人文的一面。这些形容词并非完全善意,中国如果输出大量类似的缺乏科技、人文因素的传统文化要素,只会加深别人对我们“神奇”的误解。
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另辟新路和广路,把带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文化要素推向世界。所谓科学性,是指可以为现代科学所解释,例如针灸止痛的道理目前已能为现代科学所解释,被各国所接受,不妨在这一方面加大推广力度。所谓普适性,是指能为全人类所需要和践行,例如自由、平等这些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西方观念,中国未能及早提出,但我国毕竟历史悠久,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并不少,诸如天人合一、兼收并蓄、宽容待人、重视家庭和伦理等都是这样的文化要素。如果我们能通过电视剧、电影、出版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强调我们同样也拥有普适的文化因素,肯定有助于消除各种偏见。
目前,我国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方面还缺少实力和经验。为加速文化走出去,我们一方面应继续组织外国人广泛接触中华文化中精华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文艺团体的对外交流工作,组织反映中国人兼收并蓄、重视家庭和伦理等理念的优秀剧目在国外展映。总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首先选择好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内容,立足于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交流的方式来推动,把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要素推广出去,减少外部对我们的偏见。(2012年3月《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带有神奇、惊险之类文化要素的中华文化,是最先吸引其他国家国民注意的。
B.那些放着异彩的中华文化曾吸引了一些西方人前来探究和学习,这也算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始。
C.中华文化被西方认为不文明、不科学、不人文,所以中华文化向外推广的过程愈发的困难。
D.中华文化是包含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文化要素的,如针灸止痛、宽容待人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祖传秘方这类文化要素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但其中的科学原理未必明晰,再加上中西文化差异,所以西方文化对此往往会有偏见。
B.中医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至今未得到发达国家的承认。
C.“神奇、神秘”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不好理解的,所以这些词汇无形中把中华文化降格了。
D.尽管中国未能及早提出那些被西方各国普遍接受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但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已经有了类似的普适性的文化要素。
3.根据原文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对外宣传之时不能只靠神奇的元素来抓住西方人的注意力,必须要另辟新路和广路推出带有普适性和科学性的文化元素。
B.中国内部的电视剧、电影和出版传媒一样可以宣传我们所拥有的普适性文化元素,通过这些宣传我们就能够消除各种偏见。
C.我们应该注意要摒弃像“盖世武功、祖传秘方、民间绝活、人造奇迹”这样的传统文化要素,向外国人广泛展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也要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速度。
D.中华文化要想走向世界,目前还缺少实力和经验,所以我们一定要依靠政府,选好具有科学普适性的内容,依靠“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交流方式来推动这项工作。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小说《放鸭》,有删减)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是因为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
B.李老壮对姑娘提到自己的伤疤非常恼火,从此很反感她。但当他知道这个有礼貌的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后,又对姑娘产生了好感。
C.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很喜欢自己儿子单位刚刚引进的良种鸭,于是就把它们赶进自己的鸭群。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试作简析。(6分)
小题3:李老壮对放鸭姑娘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试作简析。(6分)
小题4:李老壮说养鸭姑娘“人品也好”,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态度。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养鸭姑娘“人品好”有哪些表现。(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醉
张丽钧
听一个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绿》,讲到“(梅雨潭水)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时,那老师满怀激情地说道:“我想朱自清先生此刻一定是醉了——你们说对不对?”同学们一齐答道:“对!”老师又问:“那么,他是什么醉了呢?”七嘴八舌答道:“眼醉了!”“手醉了!”“心醉了!”“神醉了!”声浪稍一平息,竟有个勇敢的男生总结般地大声说道:“全醉了!”满座哗然大笑,大家无不被这一声“全醉了”给逗醉了!
我十分欣赏地看着那个男生的侧影,心想:此刻,若是长衫飘飘的朱先生步入课堂,也一定会对这个小小知音颔首微笑的吧? 26岁的锦心男儿望着那浓淡适宜、明暗适度的梅雨潭水禁不住痴想连连,他在拍过她、抚摩过她、吻过她之后,又意犹未尽地送了她一个“女儿绿”的昵称。
面对这醉人醉语醉神醉态,我们怎能不随他沉醉其中乐而忘返呢?
醉是一种忘情。不会醉的人是上帝在倦怠工作时胡乱造出的次品。 美景让人醉,良辰让人醉。想那“饮少辄醉”的老醉翁,他的情趣本不在酒中,坐在群山环抱的玲珑小亭里,众宾齐欢、觥筹交错,酒浆反成了解醉的饮品了呀!还有那醉卧芍药丛中的弱女子,她并不是酒力不胜,而是禁不住那灼灼春花的撩拨而一醉不起的呀! 醉在酒内是一种理性的迷失。 醉在酒外是一种心智的升华。 醉了的心是被美宠爱着的花蕊,看一眼也能给你的眉睫沾一些神奇的金粉呢! 最让我心旌摇荡的是,醉并非人类的专利。有位作家说,鱼也会醉呢!在大西北的清波碧浪里生活着一种极富诗情的鱼,当春花片片飘落水中,鱼儿会急不可耐地餐下这份秀花,这样,它便醉了!醉了的鱼会木呆呆地凉在水面上,很久很久才能慢慢醒转来……如果愚钝的我有幸通晓水族语言,我一定不惜跋千重山、涉万道水跑到大西北去亲口问一问那贪食秀色的鱼儿:烦请鱼君细述于我,醉于水中味如何? 既然鱼儿会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花会醉、叶会醉、山会醉、水会醉呢?花以赏花者的眸子为鉴,在明媚春光中一次次照见自己俏丽的容颜,她能不醉?叶以无欲无争的心态从容地倾听风的情话、观赏云的仙姿,他能不醉?山以哲人的深沉目送日出日落、坐看云卷云舒,他能不醉?水以舞者的飘逸带得群山灵动、万物欢悦,她能不醉? ——朋友,在“品醇”“品茗”品腻了之后,你为什么不去品点醉?在“找病”“找碴”找烦了之后,你为什么不去找点醉?
朋友啊,这世上有太多东西不会让我们恒久拥有,但美好的感觉却能安抚我们躁动的灵魂、激活我们怠钝的细胞!相信吧,即使有一天我们的生命化作了轻烟,轻烟也会动情地对轻烟说:最是难忘,我们那共醉的好时光……
小题1:第一段中有9个“醉”字,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4分)
小题2:对“不会醉的人是上帝在倦怠工作时胡乱造出的次品”一句应怎样理解?(3分)
小题3:第四段中,那“饮少辄醉”的老醉翁指的是谁?那醉卧芍药花中而一醉不起的弱女子指的是谁?(4分)
小题4: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借题发挥,联想丰富,有些句子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B.作者认为“醉”不是人类的专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醉,这是客观规律。
C.作者以诗人般的目光,散文家的情感,对所描写事物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D.文中的“品醇”即为品酒,“品茗就是品茶,“找病”“找碴”是比喻人们认识社会和剖析社会。
E、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排比、拟人、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F、本文题目“醉”字,凝聚了作者对世间万物深沉的思考和高度的概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看舞蹈的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一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珠,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冈。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有删节)
小题1: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形象地表明了
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B.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D.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
小题2:文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
C.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
D.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小题3: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作具体说明。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章太炎
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广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 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 (1)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是什么?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