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1)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2)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3)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4)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5)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6)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7)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8)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9)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10)“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11)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12)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我看见深南大道旁每一棵树都被缠上了彩灯,我看见东海岸某地产开发商的泥头车队在隆隆驶过!这儿是都市!不是乡村!抬头望夜空,星星何处寻?深圳的云层透着绿光,那是激光柱的效果。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13)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咸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14)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它的含义。(6分)
答:
小题2: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6分)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小题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俄罗斯方块”是一种电脑游戏;是城市千篇一律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节俭的时代新意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城镇里的“新生代”,俭朴节约,却似乎是一个新鲜事儿。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饥肠辘辘的切身感受;相反,却生活在舒适滋润,甚至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优越的时代环境中。如今他们步入社会不久或刚刚走上社会,就要直面不期而至的金融风暴和经济疲软。在经济寒潮面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摒弃了“抠门”这个概念,拿起了“节俭”这个有效武器。
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变化,并顺势呼唤传统“节俭”意识的回归。同时,又要引导青年人,包括老一辈,全面把握节俭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自觉地把节俭品德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的“节俭”是在一种新的人民生活水准、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国际平台上的“节俭”。今天我们所主张的“节俭”,并不是一味地讲求清苦贫困,要人们什么都去省,一切都不要用,而是要人们能省则省,该用则用。因为即使在古代,人们也认为“圣人制用,丰约各有适”。对于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来说,应当以保持相对舒适甚至体面的生活为前提。但是,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来不是单纯地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而是伴随着心理上的需求。“简朴并不是要人脱离世俗的欢乐,而是摆脱那些仅仅是投合我们的虚荣心及欲望。”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并不必然地和挥霍浪费画等号。只是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能尽量做到节俭。“节约是避免不必要开支的科学,是合理安排我们财富的艺术”,而且“它能使人最大程度地享用生活”。
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的下滑趋势,中央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这是十分正确的。但这种消费是指必需、正当和合理的消费,是对国计民生有利的。
消费不能是盲目的。消费需要引导,需要健康、科学而有序。社会消费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又要推动经济;个人消费除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外,还应提高消费品质。我们应当基于对经济的研判,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的消费文化来指导和统领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们要全面准确地领会中央的精神,一方面要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片面强调消费,重蹈美国社会一度消费无度导致金融危机的覆辙。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特别是城镇里的“新生代”,俭朴节约,却是一个新鲜事儿。
B.作者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节俭”的内涵也应有所变化。
C.作者认为如今的“节俭”,并不与健康而舒适的生活相矛盾。
D.让生活丰富多彩,提高生活品位和层次,并不必然地和挥霍浪费画等号。
E.目前,为了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而导致的下滑趋势,我们应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进行各种消费。
2.下列不属于作者关于“节俭”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青年一代因为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年代,没有饥肠辘辘的切身感受,所以不懂得节俭。
B.今天所提的“节俭”内涵跟过去不同,是在一种新的人民生活水准、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国际平台上的“节俭”。
C.摆脱那些投合我们需要的虚荣心及欲望后,人们才可能做到正确节俭。
D.“节约”是指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合理地安排我们的财富。原则上是能省则省,该用则用。
3.为什么说“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经济寒潮面前,为什么既要注重“节俭”,又要促进“消费”,二者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A
3.因为消费从来就不是单纯地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小题2: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D(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小题2:B(“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陶醉在乐声之中,解说不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交流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参考答案:1.B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昆仑睛雪
王宗仁 ? 如果要我给青藏高原开出八大或十大景观,“昆仑睛雪”当是我最欣赏的第一景色。在酷冷高寒的青藏高原上落雪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最冷的时候下雪,那叫暴雪;最热的时候也下雪,那叫暖雪。昆仑山当然也不例外,不是有这样一句诗吗:“六月昆仑白头翁”,把昆仑山人格化了,一夜夏雪飘洒,巍巍雄壮的大山变成了银鬓白眉的仙翁。落雪贯串在昆仑山的一年四季。抬头迈步就能看到雪,雪,除了雪还是雪。望不断的雪。偶尔遇到一个晴天反倒很稀罕了。只是晴天也有雪,那叫晴雪。可以想见,碧空丽日,白云绿地,这时候赏雪观景,该是多么惬意的陶醉!
在领略昆仑晴雪的独特景色之前,我先给亲爱的读者把昆仑山四季落雪的不同壮景展现出来。
春雪。仍然是寒风,但藏在风里的雪刺已经变软了,吹到人身上开始打弯儿。风中夹带着雪花,像斜斜的翅膀,飘逸着。人会感到天空也在旋转。这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带着冬的残片。这残片也许可以称作雪的信息吧。雪花终于落到地面了,不久就融化了,渗入到土地之中。一朵雪花就是一颗春天的种子,开启人们封锁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心事。
蛰伏的小刺猬因兴奋而有了倦意。
夏雪。昆仑山似乎没有夏天,从春往秋过渡的那个短暂的瞬间是不是就是夏天?人们看到飘洒在阳光中那些白羽毛似的东西其实就是雪。她漫不经心飘落着,一路唱着,洒下激情,争着给大地印下邮戳。如果你伸手去接,掌心落下的只是一摊浅浅的水印!
我要是把这些水印装订成册,一直能码到昆仑山那么高!秋雪。她来得很慢,好像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晃晃悠悠地飘来。越走越远,却越来越大。好久好久,你才感到她在你的头上降落,在屋顶降落,在树梢降落。最后她很不情愿地给大地盖上一层厚厚的地毯。皑皑无际,偶尔露出一棵骆驼草,显得异常孤独。我不知道这棵草是否有语言,在它被掩埋之前是想和我告别还是要对雪诉说!
一匹骆驼冷眼看着被雪罩得灰蒙蒙的昆仑山。
冬雪。暴风与狂雪同时来到昆仑山。她来势很紧很猛,大雨一样的大雪落下来,瞬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江河湖海和大山冰川,就被掩盖得严严实实。但是雪不藏垢纳污,她揽在怀里的所有东西,都会好好保护,都很清晰,完好无损。听,河水贴着冰冷的地面仍在哗啦哗啦地流着。
岸上,人们闻到了被冻死鱼虾的腐臭味。
该欣赏昆仑晴雪了。
我特地挑选了一个碧空丽日的中午,在昆仑山下的戈壁滩上漫步。天、地、山被皑皑积雪融为一体,满世界的白,满世界的洁,满世界的爽。雪洗净了红柳,洗净了公路,洗净了蓝天,也洗净了太阳。太阳喷射着明亮的银线,扎在雪地上。于是你会有这样一个错觉:那银线是从雪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长高,越长越高,昆仑山也跟着在长。整个世界都被雪泡软了!这时我想起了古人写到雪的那两句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也是在这当儿,我看到不远处惊慌失措地跑来一只动物。不过不是狗,却是藏羚羊。它在逃命,因为追上来一个提着枪的猎人。藏羚羊跑到一座悬崖边,无路可走了。到了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吧。无路可逃了!眼看猎人的扳机就要扣响。怎么办?藏羚羊没有跪卧求饶,却跃身跳下悬崖。也许它死了,但至死也没交出自己的尊严。那猎人在崖头站着空望了好久。
我也站在崖头好久。我不愿意把我的目光投向不值得我望的地方,只是一直投到悬崖之下,那里有一摊英雄血。此刻,丽日碧空下,昆仑的天那个蓝呀,昆仑的雪那个白呀,昆仑的血那个红呀!最壮的昆仑风景!(选自《新民晚报》,2009年10月11日)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昆仑晴雪”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藏羚羊跳崖”,为什么“我”和“猎人”都在崖头站了很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为“昆仑晴雪”,但为什么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昆仑山春夏秋冬的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洁、爽、最壮丽。
2.面对“藏羚羊跳崖”,猎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