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2-02 02:13: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参考答案: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描写渲染苍茫迷离的氛围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小题1】柳诗第三联中,“独”与“空”的使用极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7分)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小题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这里的“景象”略同于“意境”,即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及作用,这是该类题目答题的一般套路。所谓“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试题分析:
小题2:情感的把握是以真正读懂诗歌为前提的,我们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①
姜 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叙述。( 4 分)
小题2:诗中的“雁影”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联系?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描绘了一幅春夜行舟图: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找出“笠泽”“雁影”“玉峰”“长桥”“一舸”等意象,通过联想,描绘整体意境,“茫茫”“微”给人以迷茫隐约感;“重叠”“云衣”写出了青山的幽静云雾缭绕;“寂寞”“一舸归”体现出夜色的静、冷;由此可体会出寂静冷清、空濛淡远的气氛。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通过描述“雁影”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比较,从而得出“雁影”诗人的心境的联系。湖面茫茫,大雁只身孤飞,营造了凄冷、空远的氛围;由注释1及“一舸归”可知,诗人只身夜渡太湖,清冷落寞之感油然而生。诗人看到“雁影”,仿佛是看到了自己一样,把雁看作自己的化身。因此“雁影”营造的氛围与作者的心境巧妙的达成契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诗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乌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