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好像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亏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B.而绝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 舍:停止
C.小学而大遗遗:遗忘士大夫之族族:类
D.用心一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吾未见其明也日与其徒上高山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顺风而呼倚歌而和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吾从而师之
B.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C.望西山,始指异之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小题6: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4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孔子为何要“与点”????答:???????????????????????????????????????????????
25.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然世 间万 变 皆 于 古 不 同 何 独 文 章 而 可 以 一 律 限 之 乎 就 使 后 人 所 作 可 到 《 三 百 篇 》 亦 不肯 悉 安 于是 矣。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小题2:《三百篇》又称什么?其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2分)
《》;
小题3: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2分)
?
5、阅读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不。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识,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永建元年,迁尚书仆射。是时,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②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寻永平中,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 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诩好刺举,无所回容,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
(取材于《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
【注】①四府: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
②匈匈:喧扰貌。
③蠲:juān:免除。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修府辟:征召
B.悉贳其罪贳:赦免
C.又潜遣贫人能缝者潜:暗中
D.以采綖缝其裾为识识:识别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若弃其境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D.修善其言,更集四府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诩不养理解:不是虞诩我不赡养她
B.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理解:郡县长官听任因罪受处罚的百姓交钱赎罪 C.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理解:贫困百姓写状子告发收取百万钱以上的郡县长官
D.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理解:州郡长官拿差役的钱向贫困的人放贷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分别直接表现虞诩有谋略和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A①如使豪雄相距,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
②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
B.①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
②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C.①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②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
D.?①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
②诩好刺举,无所回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虞诩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欣赏他,想让他做府吏,但他婉言回绝了,直到祖母去世,服丧完毕,才离家为官。
B.虞诩认为凉州处于汉军背后,是汉军的大后方,失去了凉州的支援,羌胡东进,汉军将难以抵挡,因而反对放弃凉州。
C.宁季等贼人在朝歌作乱数年,虞诩临难被任命为朝歌长官,到任后巧用妙计将乱贼平定,表现出了他的足智多谋。
D.永建元年,虞诩升任尚书仆射。郡县长官借“谪罚输赎”的方式私自敛财,虞诩上书揭露,使“谪罚输赎”从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