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2 03:04: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旦日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厕——如:如同,好像
D.今事有急,故来告良——幸:幸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B.而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停止
C.小学而大遗:遗忘士大夫之族:类
D.用心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吾未见明也日与徒上高山
B.师道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C.顺风呼倚歌和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而耻学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师焉

A.吾从而
B.幽泉怪石,无不到

C.望西山,始指
D.攀援而登,踞而遨: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小题6: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参考答案:
小题1:C??小题2:A??小题3:D??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遗:丢弃。对于课内的重点实词,一定要落实好课文注释。
小题2:
试题分析:A.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B.助词,取独。 C.连词,表修饰。D.介词,向。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D与例句者是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C.主谓倒置。对于特殊句式,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师 //B形名,远的地方//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奇异//D.名作状,“象簸箕一样”。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5:
试题分析:无“重轻”之意。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6: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善”解释为善行,“焉”为句末语气助词,可解释为了;第二句时注意“位卑”解释为地位低,“官盛”解释为官大,“羞”为意动用法,感到耻辱。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4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孔子为何要“与点”????答:???????????????????????????????????????????????
25.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然世 间万 变 皆 于 古 不 同 何 独 文 章 而 可 以 一 律 限 之 乎 就 使 后 人 所 作 可 到 《 三 百 篇 》 亦 不肯 悉 安 于是 矣。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小题2:《三百篇》又称什么?其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2分)
《》;
小题3: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2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然世间万变/皆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就句段中的语句来断句,因此要结合所断句的前后句意这个具体的语境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重点注意画线部分中的名词,并分析其在句子中是作主语还是宾语,如“文章”《三百篇》等,在句中都是作宾语,因此这些名词后都应断开;另,句子中可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也应注意,如句中的“然”“何独”等常用于句首,“乎”“矣”等常用在句末。
小题2:试题分析:《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诗分成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知其所提供文字的大体意思。如“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而可以一律限之乎”“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这样一些句子,就需了解这些话的意思,才能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不。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识,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永建元年,迁尚书仆射。是时,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②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寻永平中,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 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诩好刺举,无所回容,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
(取材于《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
【注】①四府: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
②匈匈:喧扰貌。
③蠲:juān:免除。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太尉李修府辟:征召
B.悉贳其罪贳:赦免
C.又潜遣贫人能缝者潜:暗中
D.以采綖缝其裾为识识:识别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若弃其境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D.修善其言,更集四府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诩不养理解:不是虞诩我不赡养她
B.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理解:郡县长官听任因罪受处罚的百姓交钱赎罪 C.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理解:贫困百姓写状子告发收取百万钱以上的郡县长官
D.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理解:州郡长官拿差役的钱向贫困的人放贷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分别直接表现虞诩有谋略和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A①如使豪雄相距,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
②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
B.①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
②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C.①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②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
D.?①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
②诩好刺举,无所回容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虞诩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欣赏他,想让他做府吏,但他婉言回绝了,直到祖母去世,服丧完毕,才离家为官。
B.虞诩认为凉州处于汉军背后,是汉军的大后方,失去了凉州的支援,羌胡东进,汉军将难以抵挡,因而反对放弃凉州。
C.宁季等贼人在朝歌作乱数年,虞诩临难被任命为朝歌长官,到任后巧用妙计将乱贼平定,表现出了他的足智多谋。
D.永建元年,虞诩升任尚书仆射。郡县长官借“谪罚输赎”的方式私自敛财,虞诩上书揭露,使“谪罚输赎”从此停止。


参考答案:
6.D
7.A
8.A
9.D

本题解析:
6、(识,标志,记号。)
7、(“咸”,都。B前“所以”表原因;后“所以”表手段。C前“若”连词,表假设,“假如”;后“若”动词,“像”。D“更”,“再次”;后“更”,更加。)
8、(应为“除了我没人赡养她”。)
9、(A项②句不表“为人刚正”。B项②句不是虞诩的行为。C项①句是贪官污吏压榨百姓的行为。)
10、(“虞诩认为凉州处于汉军背后,是汉军的大后方”错,原文说“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铺,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在后”应指在羌胡军队之后。“羌胡东进”不准确,原文“东进”的主语是“豪雄”。)
译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虞诩十二岁便能通习尚书。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县里推荐他为顺孙,陈国国相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想任他为官。虞诩推辞说:“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就没有人奉养了。”国相这才作罢。后来虞诩祖母去世,虞诩服孝期满,被征召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
羌族军队侵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并在嘉德殿接见了他,给予很丰厚的赏赐。
羌人首领率领几千人马,在陈仓道上、崤山山谷一带堵住虞诩军队。虞诩立即命令随行人马停止前进,并且宣称已上奏朝廷请兵增援,等援军到来再一起进发。羌人听说这一消息,就分头到邻近的县城去抢掠。虞诩趁羌军兵力分散放松警惕就日夜前进,行军百余里,命令将士们每人挖两个灶坑,以后每人每天再增挖两个。羌人(见灶坑天天增加,以为汉军有了援军)便不敢逼近他们。有人问虞诩:“孙膑减灶而您增灶。兵法上说日行不过三十里,平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我们现在一天行军二百里,为什么呢?”虞诩回答:“敌人众多,我们兵少。走得慢了容易被追上,快速行进他们就难以想到了。敌人看到我们的灶每天都增加,一定会认为是援兵来到迎接。我们士兵众多,行军又迅速,他们一定害怕追我们。孙膑是显示自己的弱小,我们是显示我们的强大,是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到武都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人有数万,他们围攻赤亭几十日。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羌人认为汉军箭力很弱,射不到自己,使集中兵力加紧攻城。(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二十副强弩同时射一个羌人,没有一次射不中。羌人大为震恐,连忙退却。虞诩趁机率领部下出城奋勇追击,杀伤很多敌人。第二天虞诩集合所有士兵,命令他们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然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不知城内有多少人马,愈发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城外河流浅水处设下埋伏,守候在敌人撤退的必经之路上。羌人果然逃走了,汉军趁机截击掩杀,大败羌军。
当时中常待张防利用权势,经常受人请托,收受贿赂,虞诩多次请求将他查办,但屡次上书,都得不到朝廷批复。虞诩不胜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来,自投廷尉狱中,并且上书说:“现在张防玩弄威势,国家之祸将再次降临。我不想与张防在朝廷同列,就自投廷尉狱中来使陛下了解。”虞诩表章奏上后,张防在皇帝面前流着眼泪解释诉说,虞诩因此被免官,送到左校当苦役。张防不肯罢休,又想加害虞诩,二天之内,虞诩被审讯拷打四次。狱吏劝虞诩自杀,以免凌虐,虞诩不肯,他说:“我宁愿伏刑人之刀死于市上,让远近的人都知道。”宦官孙程、张贤等知道虞诩因为忠君遭罪,就相继上奏请求面见顺帝,孙程说:“陛下当初与我们起事的时候,非常痛恨奸臣,深知任用奸臣,会使国家倾覆。而今登极以后,却又自己纵容和包庇奸臣,又凭什么责备先帝不对呢?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却被捉拿关钾。中常侍张防贪赃枉法,事实清楚,反而教学设计>设计陷害忠良。今观天象,客星守羽林,这是宫里有奸臣的征兆,应该赶快捉拿张防下狱,以堵塞上天所降的灾异。下诏令放虞诩出狱,将印绶归还予他。”当时张妨正站立在顺帝背后,孙程于是大声呵斥张防说:“奸臣张防为什么不下殿去!”张防迫不得已,小步快走,退入东厢房。孙程又说:“陛下,请马上捉拿张防,不要让他去向您的奶妈求请。”
顺帝又征求各尚书的意见,尚书贾朗一向与孩张防友好,证明虞诩罪过。顺帝疑惑不解,对孙程说:“你们暂且出去,让我想想。”于是虞诩的儿子和门生一百多人,举着旗子,等候拦住中常侍高梵的车,向高梵叩头流血,诉说虞诩被冤枉的情况。高梵于是回宫,将这一情况向顺帝作了汇报。结果张防因罪被流放到边疆,尚书贾朗等六人,有的处死,有的罢官,并于当天释放虞诩。孙程又上书陈述虞诩有大功,措辞非常直爽激烈。顺帝感动醒悟,又征召任命虞诩担任议郎。几天后,提拔为尚书仆射。
虞诩喜爱检举揭发,屡次抵触权贵,于是九次被责备,三次遭受刑罚的折磨,而刚强正直的个性,终老不改。永和初年,升任尚书令,因公事削除官职。朝廷民念他的忠诚,又征召他,恰巧他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