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虽在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B.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帝位)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美好的)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必竭诚以待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去今之墓而葬之
D.所宜深慎 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与“必固其根本”的“固”字,词类活用状况相同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鄙远
B.下临无地
C.既来之,则安之
D.春生秋实
4.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D.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齐武闵王冏①,字景治,献王攸之子也。少称仁惠,好振施,有父风。初,攸有疾,武帝不信,遣太医诊候,皆言无病。及攸薨,帝往临丧,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诏即诛医。由是见称,遂得为嗣。
元康中,拜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赵王伦密与相结,废贾后,以功转游击将军。冏以位不满意,有恨色。孙秀微觉之,且惮其在内,出为平东将军、假节,镇许昌。伦篡,迁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欲以宠安之。
冏因众心怨望,潜与离狐王盛、颍川王处穆谋起兵诛伦。伦遣腹心张乌觇之,乌反,曰:“齐无异志。”冏既有成谋未发,恐或泄,乃与军司管袭杀处穆,送首于伦,以安其意。谋定,乃收袭杀之。冏屯军阳翟,伦遣其将闾和、张泓、孙辅出堮坂,与冏交战。冏军失利,坚垒自守。会成都军破伦众于黄桥,冏乃出军攻和等,大破之。及王舆废伦,惠帝反正,冏诛讨贼党既毕,率众入洛,顿军通章署,甲士数十万,旌旗器械之盛,震于京都。天子就拜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备物典策,如宣、景、文、武辅魏故事。
冏于是辅政,居攸故宫,置掾属四十人。大筑第馆,北取五谷市,南开诸署,毁坏庐舍以百数,使大匠营制,与西宫等。凿千秋门墙以通西阁,后房施钟悬,前庭舞八佾,沈于酒色,不入朝见。坐拜百官,符敕三台②,选举不均,惟宠亲昵。以车骑将军何勖领中领军殿中御史桓豹奏事,不先经冏府,即考竟之。于是朝廷侧目,海内失望矣。南阳处士郑方露版极谏,主簿王豹屡有箴规,冏并不能用,遂奏豹杀之。有白头公入大司马府大呼,言有兵起,不出甲子旬,即收杀之。
冏骄恣日甚,终无悛志。
(选自于《晋书》,有删减)
【注】①冏:司马礒。②三台: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称仁惠,好振施 振:救济
B.冏号踊诉父病为医所诬诬:捏造罪状陷害人
C.伦遣腹心张乌觇之 觇:侦察
D.主簿王豹屡有箴规箴:规劝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送首于伦,以安其意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会成都军破伦众于黄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凿千秋门墙以通西阁问征夫以前路
D.不出甲子旬,即收杀之而莫之夭阏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攸有病,武帝不相信,派太医诊断问候,都说没有病。司马攸死后,武帝听了齐武闵王冏的话后,下诏诛杀了太医。
B.冏把军队驻扎在阳翟,司马伦派他的将领闾和、张泓、孙辅从堮坂出兵,与冏交战。冏的军队失利,筑坚垒自守。
C.冏于是辅政,居在司马攸以前的宫殿,设置了掾属四十人,大筑宅第馆舍,北边收取五谷买卖市场,南边开设各种官署,毁坏的房舍用百计算。
D.殿中御史桓豹向天子奏事,没有先经冏的府第,最终考验他,于是朝廷畏惧,天下大失所望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孙秀微觉之,且惮其在内,出为平东将军、假节,镇许昌。(4分)
?
(2)坐拜百官,符敕三台,选举不均,惟宠亲昵。(4分)
?
(3)冏骄恣日甚,终无悛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诬”,言语不真实,欺骗。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同“之”代他,它; A项不同第一句“其”代词,他;第二句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B项“于”第一句,介词,在;第二句,介词,比;C项“与”第一句,连词,表目的;第二句,介词,拿。
小题3:
试题分析:D项,“最终考验他”错,“即考竟之”意思是便拷问他。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微:暗中”“惮:忌惮”“ 镇:镇守”。(2) “拜:授给官职”“ 符敕:名词作动词,用符命文书指挥”“亲昵: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的人”。(3)“恣:放纵”“日:一天天”“悛:悔改”。
【译文】
齐武闵王司马礒字景治,是献王司马攸的儿子。少时以仁惠著称,好赈穷施善,有家父之风范。当初,司马攸有病,武帝不相信,派太医诊断问候,都说没有病。司马攸死后,武帝前来临丧,司马礒号啕恸哭诉说父亲的疾病被太医谎报,武帝便下诏诛杀了太医。因此被称举,得以为继嗣。
元康年间(291~299),拜为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翊军校尉。赵王司马伦秘密地与他联合,废除贾后,按功转任游击将军。司马礒对此职位不满意,有怨恨之色。孙秀暗中察觉到这种情况,又怕他在朝廷之内,便让他出朝任平东将军、假节,镇守许昌。司马伦篡位,迁为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想以宠信安抚他。
司马礒因众心怨恨,暗地与离狐的王盛、颍川的王处穆商量要起兵诛杀赵王司马伦。司马伦派心腹张乌窥视,张乌背叛了他,便说:“齐王没有别的图谋。”司马礒已有现成的计划没有施行,担心事情泄露,便与军司管袭一起杀了王处穆,把首级送给司马伦,以便让他安心。谋划就序后,便逮捕管袭把他杀了。司马礒把军队驻扎在阳翟,司马伦派他的将领闾和、张泓、孙辅从堮坂出兵,与司马礒交战。司马礒的军队失利,筑坚垒自守。正好成都王的军队在黄桥攻破司马伦军众,司马礒便出兵进攻闾和等人,大破对方。等到王舆废除司马伦,晋惠帝恢复帝位,司马礒诛讨贼党结束以后,便率领
众属进入洛阳,把军队安顿在通章署,披甲之士几十万人,旌旗器械的盛大,震动了京都。天子前往拜司马礒为大司马、加赠九锡之命,准备器物、典章策命,都如同宣帝、景帝、文帝、武帝辅佐魏国的故事一样。
司马礒于是辅政,居在司马攸以前的宫殿,设置了掾属四十人,大筑宅第馆舍,北边收取五谷买卖市场,南边开设各种官署,毁坏的房舍用百计算,派大匠经营制作,与西宫一样。开凿千秋门的墙壁通向西阁,后房里设置悬钟乐器,前庭陈列八佾舞蹈,沉缅于酒色,不入朝朝见。在府中任命百官,用符命文书指挥三台,选举不公平,只宠信亲近之人。殿中御史桓豹向天子奏事,没有先经司马礒的府第,便拷问他。于是朝廷侧目而视,天下大失所望了。南阳处士郑方用不加封箴的书信极力劝谏,主簿王豹多次规劝,司马礒都不能采纳。于是上奏把王豹杀了。有位白头老公进入大司马的府第大声呼叫,说有战事兴起,不出甲子那一旬。便把他抓住杀了。
司马礒骄纵一天天厉害,始终没有悔改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昊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官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成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注]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注]中子:次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爱:爱护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 狱: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 掠:拷打
D.逮秦地之狭隘 逮:及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以忠死,宜矣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①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 ②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①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下列对省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二世)心尚未寤也
B.幸(斯)得上书自陈
C.(斯)不胜痛,自诬服
D.(二世)辄使人复榜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臣,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官,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章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醒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新雨山房记???(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
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
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诸暨被兵特甚??????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殷:深重、酷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B. 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业???仁杰其试为之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余当鼓缶而和焉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
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译文:???????????????????????????????????????????????????????????????????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译文:???????????????????????????????????????????????????????????????????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B2.B3.C4.B5.(1)我预料天下一定会有
本题解析:
1(应释为“恐惧、害怕”)
2(介词,释为“在”。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C代词,借为“自己的”/语气副词。D兼词/代词。)
3(文中无依据。)
4(①“未乱时”⑤指诗经时代、“成周之时”⑥“尚”用指祈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等待
B.脱有衅,吾当坐祸患
C.事闻,朝廷嘉之赞许
D.勒其还趋直沽命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B.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C.①拗蕃者例籍其货②其人既死
D.①比待命,民且死②子孙贫且行乞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②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待,应释为“防备”
小题2:且:将要,副词。A以:因为,介词;用,拿,介词;B而:但,转折连词;不译,连词,表修饰;C其: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那,指示代词。
小题3:②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③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④表现王都中的为政爱民。
小题4:“王克敬为他辩护”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没有因果关系。
小题5: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具:详细地。闻:使……听闻。夺:改变,意译为“驳倒”。德:动词,感激。②脱:如果。若是:像这样。信:确实。罪:动词,治罪。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全面,文段难度适中,符合高二学生的学情。与教材扣得比较紧,如“具上以闻”与《陈情表》中的“具表以闻”的很像,但意思并非一模一样,这既考查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语境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