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B.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C.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
D.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黎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勣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节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寻为窦建德所攻/寻:不久
C.陷于建德/陷:拘捕
D.勣雪涕致辞/雪:擦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者以勣意闻奏/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高祖遂归其尸/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密后为王世充所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D.礼成,释服而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原本姓徐,在李密部下谋事。后随李密投唐。李密反叛被诛后,李勣念其旧情,为他厚办丧事,高祖因此被李勣的义气所感动,赐姓李氏,并把他的户籍登入李氏宗室。
B.李勣为人,不但重义轻利,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边境的安定上也战功赫然。在其戎马生涯中,能谋善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干,太宗也赞其“胜数千里长城”。
C.有史书评价《贞观政要》“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本文以时间为序,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去繁就简。语言风格平实而不失精炼,是典型的史传“尚简”笔法。
D.本文既记叙李勣对大唐的忠诚和贡献,也记叙他让李密自己来献出“十郡之地”和为李密举办葬礼这样怀念旧主的行为,正体现了作者“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的“直笔”写史书的理念。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A.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B.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C.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D.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ú):轿子。⑤学使:即“视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或________②博________③酣________④揖________
⑤业________⑥却________⑦反________
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诣宅谒前辈耳___________????????? _______
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
①指代“你”;
②看见;
③被;
④同“现”。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20分)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从衡①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②者,齐、楚之籓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籓蔽也。安有撤其籓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 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C.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狠杀
D.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帮助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学不可以已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会盟以相结者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安得而亡之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乙
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前文着眼于一个“赂”,后文着眼于一个“奢”。
B.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C.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D.丙文中司马光强调六国若能以信义相亲,团结一致,就不会有灭亡的结局。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分)
????????????????????????????????????????????????????????????????????????????????
(3)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3分)
??????????????????????????????????????????????????????????????????????????????
5、阅读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任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类非而是 类:好像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闻之于宋君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语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庄)审之也
B.舜以(夔)为乐正
C.(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有闻(“吾穿井得一人”)而传之者曰
4.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A.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B.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作者分别从这两方面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