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根据此诗内容填空。
首联两句写景,“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也透露出作者愁苦的心情,这里采用的是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的声音,“滚滚”写出了_______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颔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静态 动态 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 树叶纷纷飘落 大江东去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①、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②、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①借物抒情
②诗人诗在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
本题解析:
因为有注释①的交代,作者曾“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正是狱中所作,因此也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诗在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 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①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③。 【注】①江汉:长江,汉水。②苏:好转。③存:留养。此二句用“老马识途”典故。
(1)颔联与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图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片云”“ 永夜”,对比,“落日”“秋风”,借代;(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①此诗作于唐乾元二年(759),诗人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途中。②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夹青天”句,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B.“忽可尽”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心情。
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写逆水行船十分艰难,夜航充满艰险,船行也更加缓慢。
D.“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
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巫山夹青天”,着一“夹”字,山逼天仄,情趣盎然;“巴水流若兹”,摹山状水表现新奇之感。
B.“巴水忽可尽”,着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
C.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
D.七、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
参考答案:8.C(“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小题1:本诗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题干“怎样写”来看,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写法的把握,即表达技巧。诗歌写榴花照眼明,写出了榴花给人的感受,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这种手法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一部分,虽是写众人见到秦罗敷时的不同反应,但都侧面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分析时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如同意第一种看法,就要抓住诗歌中的幽美景色;如同意第二种,则要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语“可怜”二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