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2-02 04:32: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论语 》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小题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也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杀汉使——遮:拦截
B.介子引去——阳:通“佯”,假装
C.我之西国矣——去:到
D.王服——谢: 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介子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王不教匈奴——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介子骏马监求使大宛——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D.楼兰、龟兹数反覆不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
①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②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
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⑥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A.②④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介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王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
(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本初,袁绍字本初。③西伯,即周文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为丞相掾属辟:征召
B.而圣贤引以自匡:纠正
C.不冀州之卒当:充当
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毁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近察远然本初
B.亦欲博采必尽众也皆传
C.欲自溃者虽强必败此重得
D.孙权负险于吴归修德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 国富民安矣
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
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的谋划。
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更强大。
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3分)
②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4分)
(2)对于太祖“欲亲征蜀”,刘廙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3分)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B.若毒之乎?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欤?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源,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欤?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齐国隐士。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
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受齐王的奴役
B.倨慢骄奢,则凶从之
傲慢奢侈,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
C.是以侯王称孤、寡,是其贱必本欤
因此侯王自称孤、寡,这大概就是贱必定是贵之根本的道理吧
D.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
B.颜斶认为,先圣能够成道德而扬功名者,必是崇实际而不求虚名者。
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
D.颜斶以璞自比,表明自己虽不愿失却本性,却仍愿意到回乡下做官。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取材于《孟子·尽心上》)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