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府①???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小题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解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是为了“酬知己”,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全诗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戚如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这是‘独宿’凄凉写照。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这是‘独宿’伤感之意的表达。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相关问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小题1: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6分)
小题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小注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词,所以以此可以想到托物言志或者象征手法,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另外,回答第二问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评价作者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词,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宋,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中调、长调。
B.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巩,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柳宗元、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八人在散文创作上皆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C.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中庸》六种经书。
D.《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七言歌行体长篇抒情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另有代表作《长恨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小题1: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4分)
小题2: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的桐树具有天生枝繁叶茂,孤傲却直入云霄,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能力,这首诗中的桐树天生枝繁叶茂,孤傲却直入云霄,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的特点。
小题1:共4分,手法1分,学生若答“借景抒情”等不得分;思想感情3分,“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甘愿为解除百姓疾苦而献身”各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小题1:这首诗的颈联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颈联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6分)
小题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全面分析诗中丰富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应该分析诗句,理解辨析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指出诗歌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最后阐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颈联综合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重点分析“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句为写景句,可以从绘景的角度、远近、色彩、动静、虚实、视听觉等角度思考以及最常见的借景抒情。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时,则不能局限于这两句诗,应从全局把握诗歌的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不单是从诗句出发,要综观诗题、作者(知人论诗)、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还包括注解。分析时,应逐句解读,切忌遗漏要点。
首联“兵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抨击忧愤;颔联“我已无家寻弟妹”表达了作者因战争家破人亡的哀痛孤独之情;颈联表现了友人离去,诗人的孤独寂寞;尾联“应须各努力”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