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披草而坐披:拨开,分开。
B.始指异之异:以……为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
C.外与天际际:边,名词。
D.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即从这次西山之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箕踞而坐 “日”与“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两个“穷”都用作动词,“走遍”“走尽”之意
C.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僇”与“趣”都用作通假字
D.漫漫而游/起而归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游山之乐”的是(3分)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②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④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⑤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3分)
译:????????????__?????????????__?????????????????????????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分)
译:????????????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分)
译:????????????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节选自《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而师之以……为师
B.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C.愚益愚愚蠢的人
D.小学而大遗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B.惑而不从师从师而问焉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一致的一句是(3分)
A.吾师道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古代的学者都要从师学习,这就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人无论贵贱、老少,只要有知识就有资格当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作者认为很多人小的时候跟从老师学习,反而长大后却耻于从师,是极不明智的。
D.作者论证的语言很有特色,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文字精练,说理透彻,对比鲜明。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
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
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
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处断句(限6处)。
庆 历 中 有 近 侍 犯 法 罪 不 至 死 执 政 以 其 情 重 请 杀 之 范 希 文 独 无 言 退 而 谓 同 列 曰:“ 诸 公 劝 人 主 法 外 杀 近 臣, 一 时 虽 快 意, 不 宜 教 手 滑。” 诸 公 默 然。(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2)文中提到的范希文就是指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
(3)范希文对“执政”的做法持____________态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翻译。(共8分)
小题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小题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分)
小题3: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