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弋谦,代州人。永乐九年进士。除监察御史。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仁宗在东宫,素知谦骨鲠。及嗣位,召为大理少卿。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政事多非洪武之旧,及有司诛求无艺。帝多采纳。既复言五事,词太激,帝乃不怿。尚书吕震、吴中,侍郎吴廷用,大理卿虞谦等因劾谦诬罔,都御史刘观令众御史合纠谦。帝召杨士奇等言之,士奇对曰:“谦不谙大体,然心感超擢恩,欲图报耳。主圣则臣直,惟陛下优容之。”帝乃不罪谦。然每见谦,词色甚厉。士奇从容言:“陛下诏求直言,谦言不当,触怒。外廷悚惕,以言为戒。今四方朝觐之臣皆集阙下,见谦如此,将谓陛下不能容直言。”帝惕然曰:“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遂免谦朝参。
未几,帝以言事者益少,复召士奇曰:“朕怒谦矫激过实耳,朝臣遂月余无言。尔语诸臣,白朕心。”士奇曰:“臣空言不足信,乞亲降玺书。”遂令就榻前书敕引过曰:“朕自即位以来,臣民上章以数百计,未尝不欣然听纳。苟有不当,不加谴诃,群臣所共知也。间者,大理少卿弋谦所言,多非实事,群臣迎合朕意,交章奏其卖直,请置诸法。朕皆拒而不听,但免谦朝参。而自是以来,言者益少。今自去冬无雪,春亦少雨,阴阳愆和,必有其咎,岂无可言。而为臣者,怀自全之计,退而默默,何以为忠。朕于谦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于国家利弊、政令未当者,直言勿讳。谦朝参如故。”时中官采木四川,贪横。帝以谦清直,命往治之。擢谦副都御史,遂罢采木之役。
宣德初,交阯右布政戚逊以贪淫黜,命谦往代。王通弃交阯,谦亦论死。正统初,释为民。土木之变,谦布衣走阙下,荐通及甯懋、阮迁等十三人,皆奇才可用。众议以通副石亨,谦请专任通,事遂寝。廷臣以谦负重名,奏留之,亦不报。景泰二年复至京,疏荐通等,不纳。罢归,未几卒。仁宗性宽大,容直言,谦以故得无罪,反责吕震等。(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不罪谦——罪:惩罚
B.白朕心——白:表明
C.但免谦朝参——但:因为
D.事遂寝——寝:搁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不能直接表明弋谦“骨鲠”的一组是(???? )
①直陈时政,言官吏贪残
②谦不谙大体
③遂免谦朝参
④复言五事,词太激
⑤帝以谦清直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士奇与明仁宗有三次交谈,第一次他劝仁宗宽容弋谦,第二次他劝仁宗不要言语神态严厉地对待弋谦,第三次他建议仁宗亲自降旨表明纳谏的心意。
B.王通放弃了交阯,弋谦也受牵连被判死罪。但弋谦在被赦免为平民后,仍向朝廷举荐王通为官,这体现了弋谦的大度。
C.仁宗不让弋谦上朝参拜后,进言的人越来越少,仁宗心中自觉愧疚,希望大臣们不要受此事的影响而积极进言。
D.交阯右布政戚逊因为贪财好色被罢免,朝廷命弋谦去代替他。后来,朝廷又提拔弋谦为副都御史,派他去四川治理采木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按江西,言事忤旨,贬峡山知县。复坐事免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固朕不能容,亦吕震辈迎合以益朕过,自今当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书》目录序?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序、顺序
B.可章示后世文章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时间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 A次,编次;B章,通“彰”,清楚明白;C端,开端
小题2:C 定语后置,表原因???? A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因为;D难道
小题3:A?“历三代”不是经过三代人,而是历经三个朝代
古文参考翻译:
《陈书》有六本纪,三十列传,共三十六篇,是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撰写的。
起初姚思廉的父亲姚察是梁、陈两朝的史官,记录这两个朝代的事件,没有完成陈朝就灭亡了。隋文帝见到姚察后很器重他,常常向他询问梁陈两朝的旧事,姚察于是把所说的事记录下来,每写成一篇就献上(给隋文帝),而隋文帝也派虞世基向姚察要这本书,又没能完成,姚察就去世了。姚察临死之时嘱咐姚思廉继承他的事业。唐朝兴起,武德五年时,唐高祖认为从魏以来,二百多年,统治者屡次更替,史事散失,于是下诏撰写编次(前朝史书)。姚思廉于是受诏编写《陈书》。很长时间还没有写完。于是(皇帝)在贞观三年下诏,在秘书内省编写(《陈书》)。贞观十年正月壬子时,才把《陈书》献上。
看姚察等人编写这本书,历经三个朝代,父子传承,经过几十年以后才写成,编撰的困难到了这个地步。然而等到《陈书》写成以后,和宋、魏、梁、齐等朝的史书,世上流传的也很少,所以求学之人对于他们的事迹,也很少有能得知了解的。而《陈书》也因为少有传世,在深宅大院中收藏的版本,往往有脱漏错误。嘉佑六年八月,(皇帝)才下诏校正,使它可以在天下刻版发行。而我们这些臣子说:“梁、陈等史书很少,只靠馆阁里收藏的版本,恐怕不足以校准编定。希望(皇上)下诏给京师和州县收藏书籍的人,让他们把手中的史书全都献上。”先皇帝于是下诏办这件事。到嘉佑七年冬天,才渐渐收集起来,我们用这些版本相互比对校正。到了嘉佑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才校正完毕,可以传布给求学之人。那些有疑问的地方也不敢增减,特别各自在篇末书写注释。《陈书》以前没有书目,列传人物的名字多有缺漏错误,于是另外做了一篇目录,让读者能够详细了解。
陈朝之所以成为陈朝,窃国篡政是一切的根本谋略,没有先王礼义风化的美德,统治使社会安定的法则,可以明白显示给后世之人的。但是掌权者崇尚谋略,在任用人才上清明通达,恭顺勤俭,爱护百姓,就是陈朝一开始兴盛的原因;被邪佞的臣子迷惑,在嬖妾间沉溺,忘记忧患,放纵私欲,就是陈朝最终灭亡的原因。兴亡的开端,没有不是从自己招致的。说到那些因循旧制,自己创造的法度,(陈)把它作为号令刑罚和管理官员、地方的政策,虽然这些制度短时间内就废止了,但也各自在一定时间内施行过,都是求学者不能不考证的东西。而当时的士人,从争名夺利狡诈虚伪偷偷摸摸行事的一类人,尚且不能不列出来作为世人的警戒;更何况在乱世之中,仓皇之时,安于贫困,喜好节义,取舍选择不被忧患祸事和权势名利打动的士人,在当时也没有消失。像这样的人,可说是善行深厚了。古人所想所见的(我们)不能再见到,写作《风雨》诗的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在众人之间,不被天下人稍微了解呢!那么陈朝的历史,难道可以废弃吗?
这本书的写成已经很艰难,写成后又长久地不能流传开来。到宋朝兴起已经百年,(《陈书》中)古时的文章,遗缺的历史,没有不全都讲出的,这才得以在天下广泛流传,在求学之人中列名,《陈书》流传的困难又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是遭遇原本就自有天命吗!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
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
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
天顺元年,擢信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
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修前郤,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
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举正统七年进士举:考中。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视:比照。
C.属信钩考属:隶属。
D.论者韪之韪:认为……正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
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程信督战果敢。也先侵犯京城时,程信不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没有退路的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
B.程信恪尽职守。程信提出的赈济京城附近饥民,恢复河间被罢免学官的官职和被遣送生徒的学业等建议,都得到皇上许可;任太仆卿时,他定期征用马匹,及时掌握马匹的增减情况。
C.程信平叛有功。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座,斩杀四千五百多人,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
D.程信能识大体。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认为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不要越俎代庖,行使主管官吏的职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C项,属:通“嘱”,委托,交付。
小题2:①表明程信督战果敢;③表明程信恪尽职守;⑤表明程信想做事而不能如愿。
小题3:D项,“守备重臣应当非常谨慎”理解错误,“所以谨非常也”意为“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 题。
??????? 本始①三年,是岁,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杰相朋党。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②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为筩③,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相怨咎,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由是入为京兆尹。广汉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④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⑤。尤善为钩距⑥,以得事情,闾里铢两⑦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⑧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选自《资治通鉴》)
??????? 注:①本始:汉宣帝刘询年号。②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③筩:通“桶”瓦器;筩,竹筒,即检举箱。④僵仆:死亡。⑤伏辜:服罪。⑥钩距:辗转推问,追查真相。⑦铢两: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轻微。⑧伏:揭发隐秘的坏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盗贼不敢发???????????????????????? 发:说话。
C.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厉:勉励。
D.案之,罪立具???????????????????? 案:查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吏咸愿为用????????????????????????????????? 慎勿为妇死
B.皆知其能之所宜??????????????????????????其出人也远矣
C.行之发于至诚??????????????????????????????青,取之于蓝
D.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广汉治理京兆的一组是(???? )
①广汉为筩,受吏民投书。
②事推功善,归之于下。
③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④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
⑤其发奸伏如神。
⑥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宣帝时,颍川豪族大姓互相勾结,横行乡里,百姓深受其害,前任太守没有一个敢于制裁他们。
B.赵广汉任颍川郡太守,上任伊始,就将原、褚两大豪族的首恶分子逮捕处决,震撼了全郡。颍川治安好转,政治清明,赵广汉也因此调任京兆尹。
C.赵广汉任京兆尹后,对待下属官吏热情而周到,把功劳都归于他们。赵广汉审讯奸人,揭露阴私,很有本事,百姓认为他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D.赵广汉担任京兆尹,将长安治理得政治清平,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认为他是汉朝建立以来最好的京兆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孔子引用周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意在教育学生在其位就应该尽职尽责,如果不能尽责,就应当检讨自己,引咎辞职。
B.孔子听到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消息,十分生气地斥责了冉有和季路,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主张文德教化,维护国家稳定的思想。
C.孔子认为财物平均,就不会贫穷,上下和睦,人口就多起来,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之祸。所以,辅佐季氏要做的是修文德,维护社会安定。
D.冉有面对老师的指责,先是推卸责任,后是为季氏的行为找借口,这种文过饰非的态度遭到孔子严厉的批评。
(2)根据上面选段的意思,结合下面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述孔子是教育学生怎样从政的。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根据自己的能力从政,一旦就职,就应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