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岁:年末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幸亏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1)他教育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题文】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
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
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
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
参考答案:【答案】D
本题解析:【解析】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①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②,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孟,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③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官,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鞲鞠腌,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日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赘婿:战国、秦、汉时,家贫卖子与人为奴,三年不能赎还。主家以女子匹配之,称为赘婿。在当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②隐:隐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③穰穰:丰收的样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招女婿”,个子不到七尺高。生性滑稽,能说会道,好多次出使到诸侯国去,从来没有受过屈辱。
B.齐威王初即位时,漫无节制地沉迷于酒色之中,国家就快灭亡了。经过淳于髡的进言,齐威王“一鸣惊人”,诸侯国受到震动惊吓,都把侵占的疆土归还齐国。
C.齐威王八年,楚国大规模地发兵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讨救兵,但所给礼品菲薄。淳于髡委婉进谏,使齐威王增加了礼品。
D.齐国获救后,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大摆酒宴,赏给淳于髡酒喝。淳于髡借酒进谏,使得齐威王停止了通宵的酒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弱冠明经①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制。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远近称庆,刻石以纪其事,由是知名。累转明堂令,以善政闻。三迁殿中少监,检校洺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作乱,河朔不安,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忧,(武)则天降玺书褒美之。神龙初,为大理卿,时武三思擅权,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雍州人韦月将上变②,告三思谋逆,中宗大怒,命斩之。思贞以发生三月,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竟有敕决杖配流岭南。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承嘉希三思旨,托以他事,不许思贞入朝廷。谓承嘉曰:“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将先除忠良以自恣耶?”承嘉大怒,遂劾奏思贞,出为青州刺史。境内有蚕一年四熟者,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至州,见茧叹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特表荐之。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皆以清简为政,奏课连最。睿宗即位,征为将作大匠③。时左仆射窦怀贞兴造金仙、玉真两观,调发夫匠,思贞常节减之,怀贞怒,频诘责思贞,思贞曰:“公职居端揆,任重弼谐,不能翼赞圣明,光宣大化,而乃盛兴土木,害及黎元,岂不愧也!又受小人之譖,轻辱朝臣,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拂衣而去,合门累日,上闻而特令视事。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上变:向朝廷密告叛乱事件。③将作大匠:官名,主管宫室、宗庙等土木营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官吏莫能制制:禁止
B.时武三思擅权擅:独揽
C.承嘉希三思旨希:盼望
D.思贞常节减之节:限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A.
 B.
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竟有敕决杖配流岭南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D.
 附托奸臣,以图不轨而乃盛兴土木,害乃黎元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论杀之称代前文的“豪族蒲氏”。 B.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称代前文的“武三思”。 C.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称代前文的“思贞”。 D.思贞常节减之称代前文的“夫匠”。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表现尹思贞正直坚贞的一组是?????(???) ①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②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扰。???③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④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⑤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⑥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思贞任隆州参军时,能严明执法,做明堂县令时,政绩很好;任检校洺州刺史,能安抚一方。这些都受到人们的赞扬,并受到朝廷的表彰。 B.尹思贞大理卿,皇帝命令斩告发武三思的韦月将,尹思贞不畏权贵上奏章使韦月将免于死刑,后因当面斥责武三思而被李承嘉劾奏,调出朝廷。 C.尹思贞任青州刺史,政绩很好,受到黜陟使路敬潜的赞叹。他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因治政精简,向朝廷奏告的考核连续最佳。 D.左仆射窦怀贞为建造两座道观滥用民工,尹思贞身为主管土木营建的官员对他有所限制,窦怀贞因此怒责尹思贞,而尹思贞指责他的害民 小题6: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司令思贞推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width="650">?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州官署命令尹思贞追究审查。②坚持上奏认为不能执行死刑。③不是治理得好所得到的,什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奇迹呢?)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width="650"> 小题:C(希:迎合); 小题:B(两个“竞”均为副词,最终、到底,A项第一个“其”译为“他的”,作定语;第二个“其”译为“他”,作兼语;C项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来”,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用”;D项第一个“乃”表转折,译为“却”;第二个“乃”表承接,译为“于是”); 小题:C(指代前文“韦月”); 小题:D(①句所述是尹思贞按“州司”所“令”来办的,不能充分证明他的“正直坚贞”;②表现尹思贞的治理才华;⑤是路敬潜对尹思贞的赞叹,排除ABC); 小题:B(“因当面斥责武三思”与原文不符,应为当面斥责李承嘉);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尹思贞,是京兆长安人,20岁的时候经明经推荐,当了隆州的参军。当时晋安县有姓蒲的豪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附近的官吏都无法治服它。作为州司令的思贞经过调查取证,查到了数以万计的赃物,于是根据律法将他杀了。周围的人拍手称快,刻下石碑记载这件事,州司令思贞也因为这件事名声大作。他接着转去当了明堂令,以凭着良心从政而闻名。第三次升迁当了殿中少监,任洺州刺史。在这个时候碰到会契丹的孙万荣作乱,河朔很不安定,但由于思贞善于绥善处理,安抚民众,所以他领导下的地方一点都没有慌乱的现象。于是(武)则天降下圣旨赞扬他。神龙年初,他出任大理卿,恰逢武三思擅越专权,御史大夫李承嘉又附会巴结武三思。雍州人韦月???控告武三思谋反。中宗皇帝得知大怒,命令处斩韦月。思贞以这件事发生在三月为由,坚持上奏,请求不要行刑,改判韦月杖责流放到岭南。三思命令所司非法杀害韦月。思贞又据墼 力争。承嘉应三思的要求,推托有其它事,不让思贞进入朝廷。思贞对承嘉说:“你擅自作威作福,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依附奸臣,图谋不轨,杀了忠良的臣子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为所欲为吗?”承嘉大怒,于是到皇帝那里去弹劾思贞,让他去表州做了刺史。青州境内有一种蚕,一年能够繁殖四次。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来到这里,见到蚕茧叹息:“ 如果不是为发推行善良的政治,又怎么会弄到这样的地步呢”特意写表推荐思贞。思贞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一直都廉洁朴素,表扬他的奏章一直都是最多的。睿宗即位后,征他当了将作大匠,当时的左仆射窦怀贞大兴土木建造金仙、玉真两观,使用了大量的工匠,思贞经常节约减少。怀贞很愤怒,常责备思贞。思贞说:“你身居这样的要职,责任重大,影响广泛。你没有推广皇帝的圣明,反而大兴土木,侵害了人民百姓,你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又听信小人的话,污辱了大臣,今日这件事是不可原谅的。我现在就告辞了“甩了袖口就走了。回家闭门几天没有出来 ,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特意请求他出来工作。 马上分享给同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南宫生传高启南宫生,吴人,伟.. 136046 |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28974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张华原,字国满,代郡人也。少.. 12368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弦高犒秦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210639 | 对下列作家及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263219 | 简述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请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2).. “91考试网学习社区”各栏目介绍之--电子作业: 属于你的专属、尊贵的同步作业定制中心。 每月1号和15号,91考试网专家组准时为你推送。还等什么,赶紧去www.mofangge.com看看。 ? 2014 91考试网 版权所有 最后访问时间:2015-01-29 12:31:07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C(希:迎合); 小题:B(两个“竞”均为副词,最终、到底,A项第一个“其”译为“他的”,作定语;第二个“其”译为“他”,作兼语;C项第一个“以”为连词,译为“来”,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用”;D项第一个“乃”表转折,译为“却”;第二个“乃”表承接,译为“于是”); 小题:C(指代前文“韦月”); 小题:D(①句所述是尹思贞按“州司”所“令”来办的,不能充分证明他的“正直坚贞”;②表现尹思贞的治理才华;⑤是路敬潜对尹思贞的赞叹,排除ABC); 小题:B(“因当面斥责武三思”与原文不符,应为当面斥责李承嘉);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尹思贞,是京兆长安人,20岁的时候经明经推荐,当了隆州的参军。当时晋安县有姓蒲的豪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附近的官吏都无法治服它。作为州司令的思贞经过调查取证,查到了数以万计的赃物,于是根据律法将他杀了。周围的人拍手称快,刻下石碑记载这件事,州司令思贞也因为这件事名声大作。他接着转去当了明堂令,以凭着良心从政而闻名。第三次升迁当了殿中少监,任洺州刺史。在这个时候碰到会契丹的孙万荣作乱,河朔很不安定,但由于思贞善于绥善处理,安抚民众,所以他领导下的地方一点都没有慌乱的现象。于是(武)则天降下圣旨赞扬他。神龙年初,他出任大理卿,恰逢武三思擅越专权,御史大夫李承嘉又附会巴结武三思。雍州人韦月???控告武三思谋反。中宗皇帝得知大怒,命令处斩韦月。思贞以这件事发生在三月为由,坚持上奏,请求不要行刑,改判韦月杖责流放到岭南。三思命令所司非法杀害韦月。思贞又据墼 力争。承嘉应三思的要求,推托有其它事,不让思贞进入朝廷。思贞对承嘉说:“你擅自作威作福,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依附奸臣,图谋不轨,杀了忠良的臣子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为所欲为吗?”承嘉大怒,于是到皇帝那里去弹劾思贞,让他去表州做了刺史。青州境内有一种蚕,一年能够繁殖四次。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来到这里,见到蚕茧叹息:“ 如果不是为发推行善良的政治,又怎么会弄到这样的地步呢”特意写表推荐思贞。思贞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一直都廉洁朴素,表扬他的奏章一直都是最多的。睿宗即位后,征他当了将作大匠,当时的左仆射窦怀贞大兴土木建造金仙、玉真两观,使用了大量的工匠,思贞经常节约减少。怀贞很愤怒,常责备思贞。思贞说:“你身居这样的要职,责任重大,影响广泛。你没有推广皇帝的圣明,反而大兴土木,侵害了人民百姓,你难道不感到惭愧吗?又听信小人的话,污辱了大臣,今日这件事是不可原谅的。我现在就告辞了“甩了袖口就走了。回家闭门几天没有出来 ,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特意请求他出来工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卵。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③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乎 ⑥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牙。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因为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刚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询问时,管仲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