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2-07 19:51: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咏 凌霄花
宋?贾昌朝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凌霄花
宋?杨绘①
直饶②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注】①杨绘:北宋绵竹人,官至御史中丞,曾因触犯王安石被贬亳州。②直饶:尽管,即使。
小题1:贾诗的语言特点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2:试分析两首诗借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用拟人手法。“珍重青松”形象地表达了凌霄花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两首同题咏物诗的比较阅读,此题只要求分析前一首诗歌的语言特点。身披云彩似乎有凌云的志气,向着太阳宁可没有奉承太阳的心,珍重青松的依托,才能从平地上升到千寻。贾诗颂扬了凌霄花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以花喻人,懂得“依托”青松向上发展。“珍重青松”形象地表达了凌霄花与青松的依托关系,用拟人手法。“向日宁无捧日心’用反问句。“好依托”“平地起”语言平易通俗,风格明白晓畅,朴素无华。此题题干表达不够具体,按照通常理解,语言特点只能打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这一点。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表达是借助意象和或明或暗的带有情感倾向的词语显露出来的。贾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杨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杨诗借凌霄花依靠他人却忘恩负义,以势压人,品格恶劣来讽喻病态世俗,或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两诗吟咏同物却一褒一贬,态度鲜明。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小题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小题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有关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整理即可。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点评:诗歌是通过诗歌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读诗歌,就须了解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的。须了解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哪些特征。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小题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
小题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同点:一、二两句分别站在访客的角度写,三、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小题2:
试题分析: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面是元朝吴镇的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对此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A.第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雪中乡野风景图。
B.第三句写远处的梨花进入作者视野时是虚幻的、飘浮的,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C.最后两句写江梅报告着春天的气息,碧色的鸟儿快乐的向人啼叫。
D.从此曲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个失意的、心情凄冷的孤独者。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以梨花喻梅花,虚写梨花,实写梅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①,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
蓉浦。
注释:吴门,即现在的江苏苏州。
小题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小题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整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意象概括景物的能力。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用自己的话再现出来,就是对画面形象的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词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找出联系情与景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见景生情。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通过荷花一景引起两地之别的感受;分述家乡的“渔郎”和汴京的“我”,之后又回到梦中的荷花,归于荷花结尾。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