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2-07 20:06: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4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25分)
艺祖①仕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是时,江南李璟据一方,国力全盛。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
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②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曰:“彼方胜,我已败,畏其兵出,所以问计于君也。”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乘胜而出,我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③矣。”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所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
太祖大喜,且命学究指其路。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即下令誓师,夜出小路亟行。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既入,晖始闻之,旋率亲兵擐④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既主帅被擒,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城中大乱,自相蹂践,死亡不计其数,遂下滁州。
(节选自宋代王铚《默记·卷上》)
注:①艺祖:始祖,与后文出现的“太祖”、“赵点检”均指宋太祖赵匡胤。②赵学究:即宋开国功臣赵普。③噍类:jiáo 能咬嚼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④擐:huán 套、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军姚凤提兵十万其地控制,把守
B.令日再出同“翌”
C.问村人众多
D.无敢其后者追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三军跨马浮西涧迫城夺门
B.太祖兵再聚关下所以问计君也
C.虞晖兵再至城中咸谓周师大兵
D.再乘胜出三纵三擒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既主帅被擒
A.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
B.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
C.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
D.我师绝归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匡胤在周世宗朝做官,当初功业并不显赫。在滁州城下和皇甫晖打了一仗,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B.太祖打听到附近有个教书先生叫赵普,很有谋略,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普对太祖也是恭敬有加。
C.太祖让赵普为他指路,赵普没有推辞,还派人为太祖做向导,使太祖的部队成功地从西涧渡河而进,逼近滁州城。
D.太祖的军队入城之后,与皇甫晖的军队展开巷战。城中的人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太祖的军队最终攻下了滁州。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3分)
①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4分)
②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4分)
③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代词,这件事。 “于”和“村人”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句子含义:他向周围的村民打听这件事。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连词,同“而”,表承接。B介词,在;介词,向。C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要。D连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小题3:
试题分析:掌握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D和例句相同,均为被动句。A省略句,省略“于”。B判断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A项中“滁州城”错,应为“清流关隘路”。
小题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①评分点:争讼,诣,决曲直;②评分点:虽,乃……也(判断句),抵;③评分点:方,骄,休(使动用法),得志。
【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为周世宗臣下时,功业最初并没有突显。当时,江南李璟割据一方,国力非常强大。他听说周世宗亲征到淮水岸边,(他认为)滁州是个险要之地,一面阻遏周军,一面也可以增援寿州,便派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率兵十万驻守滁州。赵匡胤率领几千周军与皇甫晖相遇于清流关一条狭窄的路面上,周军被打得大败,皇甫晖整军回到滁州城下休息,约定第二天再战。
赵匡胤的军队再次聚集到清流关下,又担忧皇甫晖再次率兵杀到,他向周围的村民打听,听说附近一个村子里有个做教书先生的赵学究(赵普)很有谋略,村民中有什么官司和纷争的,大多到赵学究那里让他评判是非。太祖全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学究本来就知道对方是赵点检赵匡胤,迎接会见他,礼节隆重。太祖多次向学究问计,说:“他们已经胜利,我方已经失败,只是我担心他会再次出兵前来,这就是向您问计的原因。”学究说:“既然这样,如果将来让他日后再休整军队,再次乘胜出击,我们军队就没有退路,就不再有活着的人了。”太祖问:“那应该怎么办?”学究说:“我有一条奇计,正是所说的‘借败势成转为胜势,转祸为福’。清流关下有一条小道,没有人会从那里走,即使皇甫晖的军队也不知道这条小路,(它)是在山的背面,可以通过(这条路)直接到达滁州城下。此时正是西涧里的水大涨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认为我军失败之后,必定不敢绕到他们的后面来。如果能从山的背面的小路上下去,再率领士兵从西涧渡河到城下,夺得关隘,进入滁州城,他们刚刚打了胜仗,因而会气骄意盛,会解下铠甲,让士兵休息,一定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如愿以偿(或把对方打败)。这就是兵法所说的‘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如果来日他们整军出城,那情况就不可能实现了。
太祖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学究指明路的方向。学究也不推辞,就派人作向导。马上下令誓师,趁夜从小路快速行军。三军跨马从西涧渡河过去,逼近滁州城,皇甫晖果然没有任何防备,太祖的军队夺得城门,进入城内,入城之后,皇甫晖才得到消息,马上率领亲兵穿上铠甲和太祖的军队展开巷战,多次想要逃跑,多次被擒住。主帅皇甫晖被擒,城中的人都说周的军队将要进城。城中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于是就攻下了滁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
小题1:下列语句画线部分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1)(缪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


本题解析:
小题:例句和ABD三句画线部分都是定语后置句,且都用“者”作为标志。C“者”特殊作助词,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
小题:(1)“食”作动词用;“于岐山之阳”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2)“饮”使动用法,后省宾语“之”。(3)“于车下”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4)“胡……乎”疑问句式。
【参考译文】
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马车了,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机器人走向21世纪所需要的相关条件概括正确的项是

A.与机器人相关的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运动学、生物力学、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仿生学、神经网络、材料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
B.21世纪机器人将拥有更加人类化的外形和更加敏锐的感觉系统。
C.21世纪机器人将会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投身到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
D.21世纪的智能机器人极强的自适应性和人工智能,将使机器人实现柔性加工和先进制造成为可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 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
[注]①赪:红色    ②郁栖:粪土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日日长,数器易:更新
B.母衣其女衣徐:慢慢
C.命其左右之       履:鞋子
D.不知所从来到            竟:最终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尔新其襦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可取鱼骨藏室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膳肉,味倍常鱼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洞人哀      石铿然有声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在父母双亡之后,一直受到后母的虐待。
B.后母为了捉那条大鱼,骗来了叶限的衣服,又支走叶限,然后用利刃砍死了大鱼。
C.有人告诉叶限只要向鱼鳞祈祷,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叶限果然如此。
D.陀汗国王让人试穿金线鞋子,除了叶限,其他人的脚都比鞋子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3分)
???????????????????????????????????????????????????????????????????????????????
(2)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4分)
???????????????????????????????????????????????????????????????????????????????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履,穿上。“命其左右履之”,之,是代词,“履”在代词“之”前,应充当动词。而C选项将“履”解释成“鞋子”,显然是名词性的,所以错误明显。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前有主语“吾”,后有谓语动词“新”,为应作介词,替;“为……所”为固定结构,为也为介词,被。B项,“于”为介词,其后都是表处所的名词,所以都作在。C项,代词,它的;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代词,她们;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题3:
试题分析:向鱼骨祈祷。原文说“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可见不是向鱼鳞祈祷,而是向鱼骨祈祷。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所给的句子,要理解所给的句子;理解后,要做到规范翻译,还需对所给的句子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其句型,关键词语的用法。本题所给的几个句子句式和词类活用等特点鲜明。第一句,“为后母所苦”被动句,“樵险汲深”为省略句,即樵于险,汲于深;樵,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柴;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深山,高山;深也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深水,深潭。第二句中,“乃哭于野”为状语后置,翻译时应调整好词序;“被发粗衣”中,被,同“披”;粗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粗布衣服。第三句“亦不之虑”是宾语前置句,此句的“虑”为怀疑的意思,此句可译为: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译文】
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大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的年末),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嫌弃,后母常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就偷偷地把鱼喂养在盆里。鱼一天天长大,叶限换了好几次盆子,大到盆子放不下的时候,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她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来到池塘边,鱼就不再出来。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看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把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然后又让她到别的泉水那里去汲水,路程计有上百里。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把头露了出来,后母趁机把它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味道比一般的鱼强数倍,后母把吃剩下的鱼骨藏在了粪坑里。过了一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外悲伤地哭泣。忽然有个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告诉她:“你别哭了,你的鱼被你母亲砍死吃掉了!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后,可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采纳了他的话,果然金玉珠宝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参加了,让叶限在家里看守庭院中的果树。叶限等后母走远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也跟着去了。后母的女儿认出她来,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一个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部落临近海岛,岛上有个叫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几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陀汗王得到后,让左右下人穿上去试试,脚最小的穿上去鞋子也差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的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派人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若有同样的妇女穿的鞋子,就报告抓来。找到叶限,让她穿上试试,然后就相信了。于是叶限又穿上翠羽衣和金丝鞋进见,容貌如天上的仙女。这才向国王陈述事实,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国。后母和她的女儿们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向鱼骨祈求,得到无数珠宝。过了一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百斛珠玉隐藏起来,以金子为界限,等征讨叛军作乱时,国王决定挖出珠宝供养部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第一
B、遂以女之——妻:做……妻子
C、辄作数日——恶:坏事
D、恒恐儿辈,损其欢乐之趣——觉:发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④见篚几滑净,因书之 ⑤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⑥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他的书法当时就很为世人推崇,人们以拥有他的书法为荣。
D、王羲之辞官之后,寄情山水,生活的非常快乐,他和好朋友谢安一起用丝竹音乐来宣泄心中的不快,最终没有再做官。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D
4、(1)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