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和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魏之经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晏:平静
B.亚信之,拷掠竟罪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寝:搁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何以伐为
B.藩与权德舆在中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吾尝跂而望矣
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拷打
小题1:连词,表修饰。A 动词,做/语气词,表反问;B 介词,和,同/动词,结交,亲附;D 代词,这/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与前面两个“其”共同翻译成“是……还是……”
小题1:“孤峻”意为性情“孤高严正”,不是待人“傲慢苛刻”,并非贬义,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本题在断句进,要注意分析之放在了中间位置上,有的句子是一个完整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诚使”译为“假使”给1分,“贵”意动用法给1分,“务”译为“致力于”给1分,“孰与不足”译为“怎么会不富足”给1分。(2)“别”译为“另外”给1分,“岂”译为“难道或怎能”给1分,“涂”译为“涂改”给1分。
附:【参考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垍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彼童子之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士大夫之族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①和③相同
B.②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④相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敞。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已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因肉袒谢 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2.下列句中的“之”字意义用法与“卒善遇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 A.怀禽兽之心
B.单于爱信之
C.及其所之既倦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可诱以利。”
A.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
B.而今安在哉?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然力足以至焉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二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参考答案:1.D
2.B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论语》《孟子》阅读。(? 29 分)
2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7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①而餲②,鱼馁③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⑤,不食。不时⑥,不食。割不正⑦,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⑧。
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节选自《论语●乡党》)
【注释】①饐(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陈旧,霉烂变质。②餲(ài):变味了。
③馁(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④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⑤饪:烹调制作饭菜。
⑥时:应时,时鲜。⑦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⑧气:同“饩”,即粮食。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
②??????沽酒市脯,不食。
译文:?????????????????????????????????????????????????????????????????????????
⑵“美食家”孔子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卫生标准,但其中“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
为什么也将它列入“八不食”?(3分)
答:??????????????????????????????????????????????????????????????????????????
参考答案:26.(7分)
⑴①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
本题解析:译文
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处也要变动,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
?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
?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
?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可以吃姜,但也不宜多吃。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