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2-07 20:09: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8分)
(1)子曰,????????????????,非道弘人。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3)????????????????,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5)????????????????。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6)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阁夜》)


参考答案:
(1)人能弘道??人而无信??(2)吴楚东南坼?乾坤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8分)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③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小题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小题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皆为四句七字,故为七言绝句。
小题2:
试题分析:
“觉”解为“醒来”, 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小题3:
试题分析:
二人对景物的态度相同,借其抒发的情感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途 中 见 杏 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吴融对出墙的杏花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又能看得几时?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怎不令人倍觉难堪?
(2)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难道不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吗?这里显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夺目呀!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点评:本题从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由于本诗的作者学生不熟悉,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估计考生能指出拟人手法,但其表达效果难以说清,也没有更多的注释加以辅助理解,所以考生可能对诗歌难以理解透彻,估计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①此诗是黄庭坚于元丰五年(1082)知吉州太和县时作,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县东澄江之上的快阁览胜。“痴儿”,作者自指。②朱弦:《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小题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反复品读诗歌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大”字描绘出了秋高气爽的秋景图。组织答案时,要把群山树叶飘落,天空辽阔远大的景象写出来。下句一个“明”字,把江水的清澈在月光的映照下的特点描绘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注释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然后通过分析诗人在描写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找出关键词,体会其深意。“了却”公家事,”快阁”通过对比,可体会出诗人对官场和自然景色的态度。还要从诗人运用历史典故的目的,从“归船”“长笛”可体会出诗人的归隐之心。组织答案时,要写出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