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选出对下边这首唐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内人:封建时代选人宫中的歌舞妓人被称为“内人”。
A.第一句中的“痕”形容月光暗淡朦胧;“过”是移动的意思,它暗示下句写到的月下美人在百无聊赖中伫立凝望为时已久。
B.第二句中着一“惟”字,表明宫禁如牢笼,环境单调,了无生气,所以这位宫女只好把目光投向树梢上白鹭栖息的窠巢。
C.三、四句通过对宫女拔钗剔焰的描写,表现了她由己及蛾,对扑向灯火、即遭不幸的飞蛾产生了怜悯,引起了同情。
D.本诗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宫女的神情和举动,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凄楚内心,写得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并没有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①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 ①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小题1:请就开头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5分)
小题2: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人日【注】思归 (隋)薛道衡 蜀道后期 (唐)张说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客心争日月,往预期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人日:正月初七。
【小题1】(5分)《人日思归》的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试就此作简要赏析。
【小题2】(5分)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试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才”“已”(1分) “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才”“已”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才”“已”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才”“已”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才”“已”均修饰的是时间,故可从突出强调作用角度作答,然后结合着标题“思归”,自然得出作者的思归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请概括颈联的描写所体现的“流莺”的精神。(2分)
(2)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
(3)从全诗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以黄莺不顾辛酸苦苦吟唱的情景体现流莺执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君山①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②镜中心。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处于洞庭湖畔。②青黛:女子青黑色发丝。
小题1:首二句对君山的描写十分精妙,有人称之为“起笔别致”。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
小题2:
试题分析: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喻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写出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