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小题1: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典(1分)。分别是“望帝啼鹃”(1分)与“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中,找出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如“杜鹃”“忧天泪”让人联想到了“望帝啼鹃”,由“精卫”“填海心”让人联想到了“精卫填海”。所以最后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表现手法。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诗句的整体内容和写作背景,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时,要抓住“寸寸”这个词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赞美和热爱的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运用的历史典故“望帝啼鹃”和“精卫填海”,分析答出诗人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愿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坚定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如梦令》,完成小题。
唐多令?咏柳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①“粉堕”、“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这两句暗含林黛玉的身世。
②逑:伴侣。??????????????
③缱绻:缠绵,缠绵,情好而难分。
④忍淹留:怎忍心长久漂泊在外。
小题1:本诗是如何借柳絮展示自我形象的?(4分)?
小题2:宝钗在看了这首词后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俗套。”于是写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句是把这两句和林黛玉的《唐多令》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比较一下。看两人分别了表达什么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②作者在这首词里塑造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意思对即可,也可以有其他看法,但要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每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题目。 经故内
【明】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①那畔②行,夜深千帐③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榆关:今山海关。②那畔: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③千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1.词命名为“长相思”,你认为词人相思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意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小题1:这首宋词是咏空谷幽兰之词,作者为什么要写“松竹梅”这三个意象?(5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以喻坚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