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于是怅然慷慨
C.不然则其所疏远????
D.依乎天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 ①虽然,每至于族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1.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民山采____________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____________
(3)市令曰:“三月顷。”____________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出了孙叔敖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5.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取材于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道士不能胜胜:取胜
C.窍而吹之窍:钻孔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内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草木之葩烂然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皆欲取而难于言觉今是而昨非
D.乐其无已乎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B.隐溪乐观旷达,怡情山水,喜欢结交朋友,虽然年事已高,对生死却很淡然。
C.原本立恭提议该为这次出游写篇游记,可是因为一些原因,作者一直未能写作这篇游记,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3分)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分)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中“胜”应为“承受”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中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表转折。A 项中前一个“焉”是代词,那里;后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B项中前一个“之”是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项中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后一个“其”是代词,它。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中“喜欢结交朋友”错,原文开头说他“不妄交游”。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重点关注“晦匿”“妄”“相得”,补出主语“隐溪父子”、“已而”、“揖”、“奈何”、“与”、“宁”、“穷”、“青云”。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环,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尝谱其世家???谱:为……编写家谱
B.士固有离世异俗?固:本来
C.而穷于用说之时?穷:贫穷
D.而辄不遇者?????辄:总是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而穷于用说之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独行其意/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为当世大人所器
A.暴见于王??????????????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C. 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 D.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全都能表现主簿才能的一项是(?)
①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②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③争以君所为书以荐
④谋足以夺三军 ⑤离世异俗,独行其意⑥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
B.作者对许平不能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就死去表示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惋惜之情。
C.先生享年五十九岁,死后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几个儿子都做了官,女儿已经出嫁。
D.本文叙述生动,议论精当,叙议自然结合,很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6、翻译
①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
②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本题解析:
1、C(困窘)
2、B(A、在/用;B、都表转折关系;C、的/往;D、他的/恐怕。)
3、C(例句属被动句。C属介词结构后置。)
4、无
5、B (A“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应为“争着拿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C(不是所有儿子都做了官,也不是所有女儿都已经出嫁。)D“叙述生动”有误。“明确表明”也有误。)
6、无
翻译:君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家编列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泰州海宁县主簿。他既和哥哥许元互相友爱,被天下人所称道,又从小卓绝不凡,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善于辩论,与他的哥哥都凭着智谋才略,为当时的大人物所器重。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于是他能被征召到京城应试,任太庙斋郎,不久又被选任为泰州海宁县主簿。显贵们大都推荐他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当把他放弃在州县。他也常常激昂慷慨地自己称许自己,想有一番作为。可是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的才能的机会就死去了。唉!这是多么可哀呀。
士人中本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超脱尘世,不同世俗,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即使遇到世人的咒骂、讥讽、嘲笑和轻侮,终生受困窘屈辱都不悔恨。他们都是没有一般人的那种对功名的追求,而对后世却有所期待的人。他们不能为世所用本来是应该的。至于那些有智谋、有功名之心的士人,他们窥测形势、善于应变,以获取时机,可是总不能得志的,竟也不可尽数。口辩足以打动一切,却遭受困窘在看重游说的时代;智谋足以折服三军,却遭受困窘在崇尚武力的国家。这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而对现实的不幸遭遇不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
先生享年五十九岁,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夫人姓李,儿子环,没做官;璋,是真州司户参军;琦,任太庙斋郎;琳,是进士出身。女儿五人,已经出嫁的二人,分别嫁给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辞说:有人提拔他起用他,没有谁排挤他阻止他。唉!许君呀,最终却落得这种可悲结局。是谁使得他这样的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