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①诎②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乃者③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④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 ①木:质朴?②诎(qū):言语钝拙 ?③乃者:往日,上次。??④顜(jiǎng):明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按:制止
C.趣人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赶快
D.即召除为丞相史除:免去官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何且死不出,火且尽
B.何以忧天下乎以副元帅居蒲
C.乃反取酒张坐饮良乃入,具告沛公
D.秦时为沛狱掾参代何为汉相国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④吏舍日饮歌呼?????????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地位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后,两人的交情更深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从吏恶之,乃请参游园中。(3分)
②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D?? (除:任命官职)
小题1:C? (却/才。A都是副词“将近”的意思;B都是介词“凭借”的意思;D都是动词“做、当”的意思)
小题1:D?? (②表现的是其为官之道???④表现的是别的官吏饮酒歌唱)
小题1:A??? (“交情更深”错,原文是“有郤,即“两人有了隔阂”)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曾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曾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曾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参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曾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参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奋接替了他父亲的候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指出下列“以”字用法不同的一组(??)
A曾是以为孝乎????子服景伯以告???????????? B则修文德以来之?????修己以安百姓
C公山弗扰以费畔???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以德抱怨,何如?????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用?凭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成为佳吏。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土,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践阼,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属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逃跑,躲避。
B.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贷:宽恕。
C.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 科:犯罪事实。
D.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隆:使……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今也制民之产
B.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不出,火且尽
C.帝乃下诏??????????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魏国初建,为尚书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3.以下—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柔反对严刑重典、反对滥用刑罚的一组是
①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②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③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
④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任尚书郎时,军中乐手逃亡。太祖患犹不息,主张科以重刑。高柔力谏,主张减轻处罚。
B.—边是旧法,一边是力谏,太祖明辨是非,勇于纳谏,没有株连逃亡士卒之亲属,宋金及家人因而活了下来。
C.文帝时期,一部不正确的法令导致诬告成风。高柔上疏主张废除那部法令,文帝不从,高柔无奈,于是杀身成仁。
D.高柔身为魏国重臣,历经几代皇帝。他为人宽容大度,处事温婉仁让,正直无私,敢于反对皇帝滥杀无辜。
1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成现代汉语。(8分)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实为本者也。故诚实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参考答案:
11.C?? 12.D?? 13.B?? 14.D1
本题解析:高柔字文忠,陈留圉地人。太祖平定袁氏后,让高柔做了菅长。县中一向听说他的大名,几个奸诈的官吏(听说他要来),都自动离去了。高柔对手下的人说:“过去邴吉执政时,官吏犯了过错,还尚且宽容他们。何况这些官吏,对我来说还没有过失呢。希望你们把他们再召来来吧。”这些官吏就都回来了,他们都自我勉励自己,后来都成了好的官吏。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高柔做了尚书郎。又被授予丞相理曹椽。军中的军乐手叫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按旧的法令,军中的士兵逃跑,要追究他的妻子儿女的罪过。太祖担心这样做还有能阻止士兵逃跑,想再加重刑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被官府捉拿,主事的人奏请朝廷全部杀掉他们。高柔启奏太祖说:“士兵从军人逃跑,实在令人痛恨,然而我私下听说他们中也有后悔的。我认为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一可以使贼人对他们不信认,二可以诱使他们回心转意。像前面做的那样,本来已经断绝了他们的希望,而他们又害怕回来后再加重处罚他们,我恐怕现在在军中的士兵,见到一个人逃跑,害怕受连累杀掉自己,也就随着他们一起逃跑,以后再想杀逃兵也不可能了。这种重刑不仅不能够使逃跑停止,反而会助长士兵逃跑。”太祖说:“你说的很对。”即停止了这种连坐的法令,不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蒙受这个法令活命的人很多。文帝登级后,民间有很多妖言惑众,文帝很痛恨这件事,有散布妖言的就杀,并且赏赐那些告发的人。高柔上书说:“现在有散布妖言的就杀,有告发的就赏。这样使那些犯了过错想悔改的就没有了改正的机会,又打开了凶恶狡诈之人互相诬告的风气,这实在不是一个去掉奸恶减少案件,捉拿坏人治理好国家的办法。我认为应该除去这种赏赐告发妖言的法令,来开启您做为天子滋润万物的仁义之心。”文帝没有马上听众,而互相诬告的人更加增多。文帝才下诏书说:“胆敢用诽谤的话来诬告的,按所诬告的罪对他们治罪。”于是,诬告之风才断绝。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是饮酒乐甚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 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 林胡”亦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许之许: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C.李牧至,如故约故:原来的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数:屡次,多次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小题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3分)
???????????????????????????????????????????????????????????????????????????????????????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数:几。回到句子中就可确定“数千人”是几千人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然”解释为可是,“虽”解释为即使;第二句时注意“降”为使动用法,“走”解释为跑。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教士兵射箭,骑马,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那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帅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逃跑,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葸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撒消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剪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葸的军队,杀了赵葸,俘虏了赵王赵迁,终于消灭了赵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