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B.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簿大惊,以白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道:途径。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其,他们的。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剑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丘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①,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②,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悄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厅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是夜,役相戒夜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悄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呵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代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趺坐③。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驴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悄头人也。众拜谢去。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④,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抉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注]①急装:为便于行动,衣服装束得很紧。②逆旅:旅店。③蒲团:草垫子。趺(fū)坐:盘腿而坐。④行缠:绑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束为急装——结束:停止,停留
B.又漫应曰:“去处去。”——漫:随意
C.未暇蹑其踪迹——踪迹:身影
D.比天晓,始苏——比:等到,将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剑侠武功高强的一组是(???? )
①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②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仆
③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④罪合死,吾当为一决
⑤徒步手人头驱驴返
⑥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尾两段,通过对女主人公外貌和语言的描绘,使一个武艺非凡、来去无踪影的剑侠形象跃然纸上。
B.县役带着官银投宿时遭到拒绝,被旅店主人赶往尼庵投宿。夜里又被贼人打倒,掳去了所有官银。
C.剑侠“尼”得知县役的官银被抢的消息,便料到抢者是谁。这激发了“尼”的侠举义行,出门不多时,便杀死了戴红头悄的贼人并原封不动地带来了被掳去的官银。
D.为造成悬念,增强吸引力,文章倒叙起笔;中间两段借他人之口叙述剑侠故事,又尽显其侠义;结尾回应开头,解除悬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呵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驴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