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一)
2017-03-02 19:41: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还也
②失所与
③臣壮也
④秦遇将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高祖①践阼,为后军鄱阳王(萧)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
后起为武康令。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顷之,出为信武将军,监吴郡。在吴颇有酒失,迁东阳太守。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节选自《南史?何远传》,有删改)
【注】①高祖:梁武帝。②摙:担运。③糗:干粮。④近畿:京城附近地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它事多如此率:一般,大抵
B.士类益以此之多:赞赏
C.民不敢,畏而惜之非:非议
D.众共之,不能记也伺:伺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近代未有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B.吏民多细事受鞭罚者臣险衅,夙遭闵凶
C.择民尤穷顾视无可置
D.复受罚者所谤然此可智者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馈遗秋毫无所受、每以钱买民井寒水、每食干鱼数片、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及妻子
饥寒如下贫者等,都表现了何远勤政廉洁的思想品质。
B.文中写何远因性格刚毅果断,为官公正,责罚严明,视富豪强霸之人为仇敌,所以他被受罚者诬告而免除官职。
C.对太守王彬何远仅提供干粮、饮水,表明何远不喜逢迎;而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并拿自己的俸禄为最贫困的百姓交税,说明其尽职爱民。
D.本文由点及面,既写何远耿直无私,尽心执政,关心百姓,淡泊荣辱,深受人民的爱戴,也妙用“士类益以此多之”一语推及其他士大夫之品行。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远 本 倜 傥 尚 轻 侠 至 是 乃 折 节 为 吏 杜 绝 交 游 馈 遗 秋 毫 无 所 受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3分)
(2)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②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①道,通“导”。②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
(1)根据文段,请你阐述为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劝说司马牛,是践行孔子待友之道的典范。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两则材料所的待友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乳母抱弄于书屏下???????????弄:弄堂
B.心已默识???????????????????识:记
C.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辄:就
D.擢在翰林???????????????????擢:提拔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既壮而肤革不丰盈/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3.与“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天资聪颖。出生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指着“无”字“之”字问他,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B.白居易以为:“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这是身为谏官的最好选择。既可以广君听、报君恩,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还让自己避免了“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
C.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别人大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为社会服务,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5、翻译
①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③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其日孝悌忠信 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
D.汤桀            放:流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无后乎     ②皆出于此乎
B.①其像人而用之也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②具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入      ②蒙冲斗舰以千数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
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