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问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两句话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实秋的散文主张“简单美”,请结合文章分析他的“简单美”在文中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马 语
莫言
⑴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阳光灿烂,照耀着那堵枯黄的土墙,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只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闻名乡里的老马。
⑵“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摸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⑶我端详着这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⑷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临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⑸“我现在回答你。”马说。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马说:
⑹“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恋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完美,为了惩罚,为了逃避,为了占有……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
⑺“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⑻“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⑼“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马语”为题,开篇写到乡村中的鸡和牛,意在突出“我”与马的亲近与对马的好奇。
B.文中写曾经的军马现在为生产队驾辕,表现了“我”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
C.马的“盲目”成为文章内在的线索,贯穿全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出一匹军马传奇的经历。
D.第⑹段通过“马语”引入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E.结尾“我”对马装瞎的反应,表现了“我”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马”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以第⑷段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小题1:简要回答:
(1)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是什么意思?(2分)
(2)作者写到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中的囚鸟,其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笔下写了很多可爱的鸟,都是从哪些角度写的呢?(4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写了传统文学里的杜鹃、济慈笔下的夜莺、雪莱诗中的云雀,作者用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巧妙地使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作具体分析。(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使各民族文学的本土性成为作家焦虑的问题。本土性、民族性是与全球化、现代性相对的概念。所谓文学本土性,是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与其所产生的本土的现实关联性以及本土文学的独特个性。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小说的观念、叙事方式、场景营造等,很多都来自对西方小说的“横”的移植,而非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纵”的继承。这种“横”的移植终究还要和“纵”的继承相结合,才能使之根深而叶茂。
②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就曾经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
③中国传统小说植根于乡野闾巷。在中国传统文体分类中,诗文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文体,而戏曲、小说尤其是古典白话小说,则更多地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是故事的集散地,是生活细节的稠密地带,也是古典白话小说生长的沃土。如果说早期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内容尚不离史传,而至晚从《金瓶梅》开始,充满着家长里短生活细节的白话小说便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不第文人之手。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百姓找到了幅员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及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新方式。小说更多采用中国绘画熟稔的散点透视法。较之于西方小说强调逻辑性的叙述以及对理性的过分依赖,这种纯然中国式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④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是较为彻底的世俗性。即使是对鬼神的细致描写,也仅仅是凡间人世的投影,本意原不在仙界,而在对人世的劝诫。中国传统小说可能缺少西方小说中的崇高感和悲剧性,但其中人伦的温暖,人性固有的卑劣对人本身造成的伤害、对德性和善构成的威胁,却刻画得入木三分。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改恶从善,善莫大焉”不仅是古典中国的伦理观,也完全可以当作中国传统小说精神的真实写照。
⑤钱钟书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所有种族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相同的问题、难题和主题。所谓民族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处理相同问题、难题和主题的不同方式以及应对机制。中国古典小说早已发明了一整套处理中国人生活细节的观念、叙事方式、语调、色彩等等,只需恰当的现代转型,就能胜任今天的文学书写。
⑥当下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化,生产着无数令人感动、感慨、感伤的生活细节。而现代小说观念、叙事方式,已经被证明能有效表达中国的故事,如果再加上来自本土的技法和叙事风格,我们的小说家便真正是如虎添翼了。
(摘自2013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刘淑欣《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
小题1:下面关于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小说创作,大多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不重视对中国传统小说写法的借鉴,这会影响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传统小说虽可能缺乏崇高感和悲剧性,但对人伦的温暖、人性固有的卑劣对德性和善构成的威胁能够进行入木三分地刻画,值得继承。
C.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者不第文人之手的古典白话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作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渴望找到了全新方式。
D.时下小说创作能够有效地刻画生活细节,表达中国故事,如果再加上来自本土的古典传统技法和叙事风格,小说家就会如虎添翼。
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演讲启示中国作家,创作只有将古典小说传统与西方小说技术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在中国传统文体创作中,诗文出于文人士大夫之手,而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
C.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虽不像西方小说强调逻辑和理性,但采用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却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D.中国传统小说比较倾向于对世俗性的挖掘和表现,有时借助于神仙鬼怪等投影凡间人世,进而达到劝诫世人向善的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素材多取于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这儿生活着下层百姓,生活细节稠密,作品易被广大群众接受。
B.“向善”不仅是古典中国的伦理观,也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小说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C.文章引用钱钟书的话,意在说明处理相同问题、难题和主题时,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应对机制,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D.当下的文学创作能够胜任今天的文学书写,但中国古典小说成套的叙事方式、语调、色彩等经过恰当转型,也毫不逊色。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创作自由与社会担当
陆天明 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自由和社会担当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辩证地看待和准确地处理“心灵自由”和“社会担当”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准确地处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们崇尚心灵自由。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领域打破了束缚创作的各种清规戒律,广大作家艺术家重新享有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肯定了创作主体在创作中自由表现的不可或缺性,肯定了多样性诉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但后来发生的变化又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心灵自由都不会是空泛的、抽象的、绝对的,它都需要一个空间依托,都会产生一种社会指向,更会衍生和附加一种价值判断。如果只执着于小我和一己的情感表达,置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民众命运于不顾,那么创作的疲软苍白和失落于广大读者,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有人会说,伟大的卡夫卡当年活着时,也被他同时代的人严重冷落过,但他最终还是被后人确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典作家之一。但卡夫卡的例子并不能证明创作主体理该拒斥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生存意愿。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卡夫卡密切关注着他的时代,以深邃敏锐的观察剖析,痛悟到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人性异化这个重大的人类命运母题,并加以独特前卫的文学表现,才在后世引发巨大共鸣和认知震撼,才奠定了他那经典作家的地位。
我们崇尚心灵自由。但很长时间以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以为只要一涉及“社会担当”、“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就会干扰到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自由”,就会严重削弱作品的“艺术质地”和文学的纯净性。更有甚者,认为不能“让一个作家承担这样的(拯救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便带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诸如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乃至所谓身体写作上升为这个时代趋之若鹜的主题词”。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变革。作家自是不能也不该袖手旁观,不管是“拯救”也罢,“疗救”也罢,是推动,还是促进,是“殚精竭虑”,还是“略尽绵薄之力”,都应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激情,用自己的创作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有人还曾担心过,关注时代,贴近现实,势必会把一些社会问题引入创作中。而把文学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似乎神圣的文学就被“亵渎”了,就不“文学”了。文学关注了社会问题后,就真的不再“文学”了?戏剧大师易卜生就是专写“社会问题剧”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接触到了北欧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极其尖锐复杂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又有谁能否定得了他老人家对推动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在纯文学领域里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呢?所以,文学不文学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学能不能关注时代,能不能切入政治,能不能引入社会问题,而在于你对这一切是不是做了真文学的思考和表达。
是的,我们必须崇尚心灵自由,但真正的心灵自由却得自于对时代对人民的殷切关注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的博大方能给文艺创作者真正的自由自在。(选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崇尚心灵自由,就是要尊重作家的独立思考、自由表现、多样性诉求和创作个性。
B.不顾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民众命运的“自由”创作必然疲软苍白,失落于广大读者。
C.让作家承担“拯救社会”的责任,会干扰到作家的“心灵自由”,影响文学的纯净性。
D.文学创作者只有殷切关注并全身心投入到时代和人民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灵自由。
2.下列对创作自由和社会担当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创作自由和社会担当的关系是需要辩证地看待和妥当地处理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B.心灵自由不是空泛的、抽象的、绝对的,需要空间依托、社会指向和价值判断。
C.创作主体完全排斥社会担当,会使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等成为时代主题词。
D.不能认为文学一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就被“亵渎”了,就不“文学”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时代的人因卡夫卡痛悟到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人性异化的母题,而严重冷落他。
B.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作家要用自己的创作参与变革,负起应负的责任。
C.易卜生专写“社会问题剧”,并因此在纯文学领域里获得了崇高地位。
D.关注时代、切入政治、引入社会问题是文学的关键,是真文学的思考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