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
???????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对下面加粗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②我则行之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也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也不同。
2.文中下列四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3.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4.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
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参考答案:1.D
2.B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品茗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 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 假:代理
B.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 略:夺取
C.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趣:同“促”,催促
D.必待高帝目见偶语 偶:偶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B.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①沛公拜良为厩将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
D.①于是上乃置酒 ②乃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良“善谏”的一组是
A.①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②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
B.①上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
②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C.①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②今急先封雍齿……则人人自坚矣
D.①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②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虽无战场厮杀之功,但却凭着在幕后为刘邦出谋划策,逐渐深得刘邦信任,从而被封为侯。
B.刘邦在封赏上的亲厚友,引起了未被封赏的有功将领的不满,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
C.未受封赏的诸将私下活动,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在这种情况下,他向谋臣张良询问原因并寻求积极的对策。
D.张良进谏善于因势利导,先以危言耸听之引起刘邦重视,再适时指出刘邦在封赏中的失误,从而帮助刘邦化解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统治危机。
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启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朝廷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千万滥赏滥伐。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家就会长治久安。
本试题转自《品茗-高中学生的网上之家》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恐又见疑平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家无虞,利及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D
小题:C。
小
本题解析:
小题:D应为“成双”
小题:D两个“乃”都释为“于是”。A项“以”:①“用”,②“而”;B项“见”:①表被动,②看见;C项“为”:①“担任”,②“作为”“当作”。
小题:C。ABD中均有与张良“善谏”无关的内容。
小题:B错在“他们相互串联商量对策,图谋^造**”的表述,原文无此意思。
小题:A错在“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的表述,应为“把握恰当时机劝谏。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留候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在韩昭候、宣惠玉和襄哀王三代为
相。十年之后,陈涉等起兵反秦,张良也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在留
自立为楚王,张良便率领队伍去投奔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刘邦。刘邦正率领着几
千人,在下邳以西扩张势力。于是张良便归属了他,刘邦拜张良为偏将。张良多次
用《太公兵法》讲给刘邦听,他都十分接受,还常常使用其中的计策。然而张良又
常给其他人讲,他们却不理解。张良说:"沛公真是上天所赐。"于是便决定追随
他,不再去见景驹。
这一年刘邦已经分封功臣二十多人,还没有分封的日日夜夜都在不停地争功,
使分封很难进行。刘邦一天在洛阳南宫,从复道上望见许多将领都坐在地上谈话。
刘邦问:"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刘邦
问道:"天下已经平定,为何还要谋反?"留侯张良说:"陛下从一个平民百姓起
义,并以此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身为天子,你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过去的亲
友,而你所诛杀的都是你平生有仇和怨恨的人。如今将领和官吏不可能都得到了封
赏,这些人不仅害怕陛下不能全都封赏,更害怕你怀疑他们平生所犯的过错被你杀
掉,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刘邦忧虑地说:"怎么办才好呢?"留侯说:
"陛下平生最恨的,又为君臣所共同知道的,最突出的那个人是谁呢?"刘邦回答
说:"雍齿还在儿时就与我有仇,他曾经常欺侮我。我本来想杀掉他,但因为他战
功很多,所以不忍心杀掉他。"张良说:"现在必须首先立刻封赏雍齿给群臣看,
大家见雍齿都受到了封赏,那么每个人的心里都稳住了。"于是刘邦大宴群臣,当
着大家封雍齿为什方候,还督促丞相和御史抓紧根据每个人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
君臣喝完酒出来,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能封侯,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说:许多学者都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有人承认有精怪药物。
就像张良遇见的老父授书这件事,也是非常奇怪的事。刘邦多次陷于绝境,很多时
候都靠张良神奇的计谋解救,难道说不是天助吗?刘邦说:"在军帐中指挥谋划,
取得战场上的胜利,我是不如张良的。"我以为张良这个人一定长得身材魁伟,后
来见到了他的画像,他的体态容貌还真像个女子,难怪孔子说:"如果仅仅从相貌
去评价人,就像子羽的相貌和德行相反一样,会造成失误。"张良也是这样。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3分)
译文:?????????????????????????????????????????????????????????????????????????
参考答案::(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
本题解析::(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得分点:“背”“亲爱”“王”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8分)
蛇 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①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竟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
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②从谏也如转圜 (yuán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通“圆”,圆的物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启:打开
B.息肩路隅,蛇亦顿止 顿:立刻
C.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 暴:粗暴
D.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引: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以汝为逝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蛇人又饲之,乃食乃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耍蛇人同二青感情深厚的一组是( )
①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②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
③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④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
⑤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个靠耍蛇卖艺为生的人,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条叫二青的蛇不见了,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二青自己回来了,还给他带回了意外的惊喜。
B.对耍蛇人来说,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最好,太大则太重,不便于耍弄,但因为耍蛇人对二青特别喜爱,等它长到三尺多以后,才放回大自然。
C.耍蛇人在野外行走,二青猛地爬出来,耍蛇人吓得没命奔跑,二青很快认出了主人,停止了追赶,耍蛇人也放下担子,叫它“二青,二青”。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动物的蛇都知道感念主人,所以作为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怨报德。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译文:?????????????????????????????????????????????????????????????
(2)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暴:突然。
小题1: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前一个“以”是“认为”,而后一个“以”是“因为”。C项中前一个“乃”是“才”表示承接,后一个“乃”是“就”。 D项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转折关系。
小题1:②是说小青,④⑤是说二青和小青感情深厚。
小题1:是主人先认出了二青,叫了它的名字后,二青才认出了他。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关键词:戒、罔、且、焉、斯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还是)希望它(能)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采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二青回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耍蛇人耍弄蛇,蛇的身长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就需要更换了。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这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行人旅客互相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6分)(18——19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2.14)
②子曰:“君子矜③而不争④,群⑤而不党⑥。”(《论语?卫灵公》15.22)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⑦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12.23)
④子游曰:“事君数⑧,斯⑨辱⑩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4.26)
【注释】①周:合群。②比:勾结。③矜:庄重。④争:争执。⑤群:合群。⑥党:结党营私。⑦道:通“导”, 引导。⑧数:shuò烦琐。⑨斯:就。⑩辱:受到侮辱。?疏:被疏远。
小题1:从③④段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什么原则?(2分)
小题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可结合注释理解原文,①君子合群不勾结。②君子庄重不勾结。③引导,不可则止。不自取其辱。④事君交友不能太烦琐。这四句共同点为无论交友还是事君都是与人交往,不能过近或过远,而要适中。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要结合孔子的观点,谈自己的的看法。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所以一般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文段涉及的都是人际交往的问题。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②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③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④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本题难度:一般